【实践育人】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教工第二党支部指导学生进行暑期实践活动
2025年7月4日,伴随着炎炎烈日,安徽农业大学2023级农学农技推广定向班全体同学的热情丝毫不减,在农学院教工第二党支部书记黎珉及育种系老师们的带领下,前往安徽农业大学皖中试验站,继续探索农业的奥秘。
随着邓成顺老师的介绍,学生们了解到皖中试验站作为学校重要的教学科研基地,是各学院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为学生提供了亲身感受田间地头科研魅力的机会,年承担课题研究项目 20 项,拥有多个功能实验室和多种大型仪器,组织产业联盟专家围绕庐江主导产业开展 100 多项研究,2017 年以来引进、筛选、培育新品种 890 多项,取得发明专利 12 项。研究与集成、转化、示范、推广 30 项科技成果和先进技术,2017 年以来示范农业新技术、新模式 96 项,立项、制定、发布标准 / 技术规程 97 项,带动 100 万亩农作物增产增质增效。年承接 10000 人次的学生和经营主体实习实训、推动 1000 名大学生从事创新创业活动、培养 200 名卓越农艺师 / 新型农场主、联合庐江县政府组建了校县现代农业产学研联盟,下设品牌粮食、特种水产、名优茶、绿色果蔬、特色经果林、绿色发展与农产品安全 6 个产业联盟,促进了当地农业产业的发展。
离开展厅,大家来到田间地头,听取石英尧教授给同学们传授水稻的相关知识。师生首先前往旱地育苗田,仔细观察旱育秧苗的形态特征,说明旱育秧技术的优势,后前往水田,讲解了机械插秧田和人工插秧田的异同点,机械插秧效率高,成本低,密度合适,而人工插秧则胜在根系更加牢固。此外,石老师还讲解了水稻田间管理和水稻主要的病虫害--稻瘟病,螟虫等等。同学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
稍作休整后,师生前往庐江县台创园余小俊家庭农场、安徽喜洋洋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进行参观。在余小俊家庭农场,负责人介绍了其运作模式:积极发展水稻智能化育秧,建有育秧中心,占地面积 16670 平方米,单季育秧能力可达 5000 亩,年育秧 60 万盘,可为 2 万多亩大田提供机插秧秧苗。合作社还配备 2 条智能水稻育秧线,满负荷运行每天能制作 2 万多个秧盘,可满足 1000 亩水田用秧需求。同时针对同学们问题,解释了为什么稻鸭公作模式不能大规模运行,以及家庭农场这些产业必须要有政府来进行主导。让大家对自己未来的工作内容有了更深的了解。
在安徽喜洋洋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带领参观了整个基地,其配套200亩喜洋洋现代农业劳动实践教育场所,有农机展示中心、烘干中心、鲜米加工中心、品种展示区、稻谷碾米体验区、农用无人机作业体验、数字和智慧农业探究、现代与传统农机具参观、水田旱作劳动实践区、室内外项目活动区等。让学生们见识了农耕实践教育和现代农业科技教育的有机融合。在随后的交流中,负责人讲述了他在农业领域深耕几十年载所形成的一些见解和想法,也希望学生们作为农业未来发展的青年主力军,要更加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为服务三农做出自己的贡献。
本次活动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深度融合,既是对传统农耕技艺的传承,也是对现代农业实践的探索。学生们深刻认识到:新时代农业人既要能在教室里探索原理,也要能在田埂上踩实每寸土地,让论文真正写在祖国的稻浪里,让青春在江淮沃野中结出沉甸甸的果实。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