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掠过苍翠松柏,白菊轻颤遥寄哀思。4月2日上午,固安林子里烈士陵园内,“寻找精神地标 点亮信仰之灯”主题思政课以“现场浸润+云端共振”的创新模式,架起跨学段传承的精神桥梁。我院联合固安县委宣传部共同组织了本次活动,固安县马庄中学、马庄镇中心校师生代表和我校全体思政课教师及学生代表共同参加,构建起近300余名师生现场研习、1700余名观众线上共学的思政教育新格局。
虚实相生:科技赋能铸魂工程
活动现场1
活动现场2
大学生国旗班敬献花篮
小学生敬献鲜花
纪念馆内聆听烈士事迹
校内同步收看直播
校内同步收看直播
“请扫描二维码进入虚拟纪念馆,点击蜡烛图标完成献花。”活动采用“线下实践+云端直播”双轨模式,我校2023级、2024级全体思政课班级及社会公众通过“航天思政”公众号直播平台,实现异地同步祭扫。国旗班踏着《献花曲》铿锵献礼,讲解员依托英烈遗物还原“林子里抗战故事”,令师生在史料实证中感受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诗,体悟先烈们为民族独立付出的巨大牺牲。
多维度实践:沉浸式课堂跨越时空
三堂精品微课构建起立体化教学场景,以“理论讲授+情景体验+互动研讨”创新模式打造移动课堂范本。马克思主义学院张元鹏教授以陈然烈士《我的“自白”书》为切入点,解码共产党人的信仰基因,并向中小学生赠送《红岩》等红色经典,播撒家国担当的精神火种。
学院张元鹏教授开展现场教学
固安县委红色宣讲员孙东振老师生动还原林子里战斗的烽火记忆。在校地战略合作项目启动仪式上,学院正式聘任其为“大思政课”特聘教授。孙东振现场向学生赠送其编著的《于成龙全传》,借这位清代固安籍清官能臣的传奇故事,架起古今廉政文化的对话通道。
固安县委办红色宣讲员孙东振现场宣讲
孙东振赠送书籍《于成龙全传》
学院聘任孙东振为“大思政课”特聘教授
苏贵泰、王诗清两位同学深情讲述《林子里战斗中的青春抉择》,用年轻视角解构历史瞬间,生动诠释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当泛黄的战地日记与鲜活的青春感悟产生时空共鸣,革命精神的种子正在新一代心田悄然萌发。
大学生代表讲述历史故事
跨学段联动:共拭一方英雄丰碑
纪念碑广场上,来自三个学段的青春誓言此起彼伏。学院直属党支部书记刘素娟带领党员师生重温入党誓词,誓言声震云霄。华航学子张悦诗、张鑫阳朗诵的《英雄》诗篇,与马庄中小学学生的实践感悟在松柏林间交响呼应。由大中小学生共同组成的实践小组,轻轻擦拭着烈士墓碑,让大理石上的岁月刻痕与青春的掌纹温暖交织。
思政课教师重温入党誓词
大学生代表朗诵诗歌
思政课教师、大中小学生清扫烈士墓碑
活动现场,师生代表纷纷分享感悟。经济管理学院电子商务专业 24 级的杨元同学说,在与中小学生一同擦拭墓碑的过程中,他深刻体会到传承英雄精神的使命,也从中汲取到了前行的热情。经济学专业 22 级的孙浩同学提到,此次活动为他打开了理解红色教育意义的新视角,亲身参与其中,极大地增强了他内心的认同感。
学院思政课教师刘宛玢畅谈活动感悟
学院思政课教师张振楠畅谈活动感悟
小学生代表分享活动感受
这种跨学段联动,为思政教育一体化打造了生动范例。学生们的切身体会,更凸显出其在思政教育领域的深远意义与价值。
长效育人:构建精神坐标
实践基地授牌
授牌仪式上,林子里烈士陵园正式成为“北华航天工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学院副院长杨海宽总结指出:“此次活动是‘大思政课’建设的有益尝试,通过校地协同、学段贯通、虚实结合,让红色教育可感可及。未来将持续深化‘大中小学师生共研共学’一体化育人机制,让思政课真正成为塑造时代新人的精神高地。”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