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作为中国革命的圣地、新中国的摇篮,承载了无数革命先辈事迹。赤诚的向往,炙热的七月,学院第五届思政课教师研修小组赴延安参加了“弘扬延安精神,涵养高尚师德”——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修。
2025年7月1日,田秀平、刘景、李汝璇等思政课教师来到杨家岭革命旧址,重温延安时期革命历史。研修期间,田秀平老师进行了题为“窑洞一盏灯,点燃思想火炬,照亮革命前程”的微党课现场教学展示。
杨家岭,一个原本寂寂无闻的陕北小山村,因中共中央的到来而名扬天下。1938年至1943年间,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和任弼时五大书记在此毗邻而居。就在黄土地上的这几孔窑洞里,革命先辈,怀揣坚定理想与信念,运筹帷幄,形成当时中国革命最坚韧的“指挥中心”。
杨家岭毛泽东旧居,是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时期居住时间最长的地方,1938年11月20日晚,毛泽东由凤凰山麓迁驻于此,直至1943年10月才离开。一排坐西向东的3孔石窑洞,毛主席居住的是其中的两间,里间是寝室,外间是办公室,整体陈设非常简陋。很难想象,当年毛主席就是在那样阴暗狭小、不足10平米的窑洞中,坐在一个旧木方桌旁,伏案挥毫,写下了诸如《〈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光辉著作。
彼时的延安并没有电,而毛主席又经常在夜间写作,十分辛苦。夜晚,毛主席写文章时点两根蜡烛照明,烛光昏暗而又跳动,很容易使眼睛疲劳,写累了,就揉揉酸胀的双眼再继续写。一夜之后,他的脸上就会沾上一层烟灰。后来周恩来派人从重庆带回一盏带有玻璃罩的煤油灯。这种灯,用铁皮制成,表面涂一层褐红色的防锈漆,可以通过捻动灯芯调节灯光大小。毛主席对这盏小油灯非常满意,曾幽默地说:“鸟枪换炮了!”
延安时期的那盏油灯,陪伴了毛主席用笔绘就中国革命画卷的每一个夜晚,既见证了微光下跃然笔端的中国希望,也见证了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和成熟。那盏灯,摇曳着革命胜利的焰火,点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火炬,指引着中国革命的前程,是冲破黑暗中国的曙光和黎明。
正所谓“窑洞内油灯下笔定乾坤,窑洞外阵地前气定河山”。如今,杨家岭在岁月的长河中,历经时光淬炼,仿佛依旧能把我们带回到历史现场,亲身领略一代伟人心系天下的情怀与指点江山的风采。
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毛主席的著作大多数是在延安13年里完成的。面壁黄土,窑洞的思考,思考的是中国的前途命运。这也奠定了毛泽东思想的根基。如今,延安如斯,窑洞依旧,那盏油灯早已幻化成一道信念的光芒,见证了一个政党的日臻成熟与壮大,又映照着一个时代不断向前的使命和方向。鉴往知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我们定当向史而新、笃行不怠!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