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前,遵义会议的曙光穿透阴霾;90年后,我们循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指引:“长征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的胜利;长征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信念的胜利”,来赴这场穿越时空的思政实践课。2025年6月7日,学院思政课教师贵州研修小组赵国龙、韩兵、王小娟等一行十五人前往贵州省遵义市红军山烈士陵园开展“寻找精神地标 点亮信仰之灯”思政微课堂活动。

遵义市红军山烈士陵园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小龙山上,与当年红军鏖战的红花冈、老鸦山遥遥相望。沿着陵园大门内316级石阶而上,映入眼帘的是巍峨高耸的红军烈士纪念碑,碑的正面是邓小平同志题写的“红军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庄严肃穆。整个碑身高35米,碑的外部是一个大圆环,圆环外壁镶着28颗闪光的星,象征着遵义会议精神永放光芒;圆环内壁是4组汉白玉石浮雕,内容是“强渡乌江”、“遵义人民迎红军”、“娄山关大捷”、“四渡赤水”。大圆环由4个红军头像托着,东南侧为老红军形象,西南侧是青年红军形象,东北侧是赤卫队员形象,西北侧是女红军形象。整个纪念碑以环形和伸向天空的造型构成,反映红军崇高的理想情操与勇往直前的革命韧劲,永远激励昭示着后代步步向前。
在巍峨的烈士纪念碑前,全体教师整齐列队、肃立默哀,向革命先烈鞠躬致敬。接着全体党员面向党旗重温入党誓词。誓言铿锵有力,这是新时代共产党员对革命先烈的庄严承诺,更是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坚定传承。
烈士纪念碑的后面是红三军团参谋长邓萍同志之墓。邓萍是红军的著名战将,是红军长征中牺牲的唯一一位军团级将领。邓萍生于1908年,四川富顺人,1926年底考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在校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2月27傍晚,身为红三军团参谋长的邓萍,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不顾危险深入前沿察看敌情,一颗子弹突然穿过他的头颅,年仅27岁的邓萍倒在了张爱萍的右臂上。
在邓萍同志墓西面,有一座红军卫生员给孩子喂药的雕像和一座“红军坟”,红军卫生员不分白天黑夜给群众治病,被老百姓传颂为救苦救难的“菩萨”。
在邓萍同志墓的右后侧,是红军长征在贵州牺牲的1338名烈士的英烈墙,由28块石碑连成一体。这些红军将士前仆后继、义无反顾,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诠释了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
通过实践研学,让我们认识到,当我们在课堂上讲述这些故事时,传递的不仅仅是历史,更是理解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密码。正如讲解员所说:“或许我们不知道他们是谁,但我们一定知道他们为了谁”。他们信仰坚定、纪律严明、作风顽强、听党指挥,用坚定的信念征服了前进中的雄关漫道、激流险滩。在新的征程上,我们要追寻先辈的足迹,继承先烈遗志,坚定理想信念,向着新时代的长征路劈波斩浪,勇毅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