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20日,修复科2024年终工作总结会在教学楼报告厅隆重召开。修复科全体医护人员、博士后、研究生、八年制学生等齐聚一堂,同时,会议还邀请了数字化中心、义齿加工中心、特诊科、综合科、综合二科、分支机构等相关科室的修复大学科代表参加,回顾和展望修复大学科发展。
开篇,刘云松主任对 2024 年科室工作进行了全面详尽的总结汇报。汇报内容涵盖科室发展目标与规划、医教研工作实际情况、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推进、科室 “三重一大” 制度的落实情况,以及深入剖析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对未来工作计划作出展望。在 2024 年,修复科于医疗、教学、科研及护理等各个领域均斩获丰硕成果,实现了长足进步。在人才梯队建设方面成果斐然:周永胜获批领军人才教学名师,刘云松荣获青年北京学者称号,吕珑薇当选北京青年榜样,这些国家级与省部级人才称号的获得,彰显了修复科在人才培养上的卓越成效。同时,修复科持续发力推进口腔修复大学科建设,为口腔医院口腔修复专科人才队伍的壮大贡献了重要力量。不仅如此,修复科还充分发挥引领作用,牵头召开国家口腔医学中心口腔修复专科联盟研讨会,为全国口腔修复专业人才的培养搭建了优质平台。刘云松主任着重指出,在盘点收获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科室面临的不足与挑战。例如,支部工作特色有待进一步凸显北大特色,教学管理需细化强化,科研水平有待提升,医疗工作存在优化空间,人才培养方面也需加强储备等,仍需全方位推动科室向更高水平发展。
党支部书记李健对2024年度党支部、工会和团支部的工作进行了回顾总结,党支部的党建和业务深度融合、实现同频共振、携手并进。强化“双带头人”示范引领作用,着力增强支部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打造“红专并进”的科室文化,激励和监督全员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2023年11月入选全国公立医院临床科室标杆党支部,2024年2月入选全国第四批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10月入选全国高校 “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单位。修复科党支部红色底蕴深厚,在2025年树标杆、创样板进程中将进一步凝练北大口腔特色,在强国行专项行动中继续展示北大口腔风采。
刘建彰副主任对科室的临床工作进行了汇报。2024年在部分修复价格下调和多位业务骨干支援新建门诊部的情况下,科室的门诊人次和医疗收入较去年仍有所提高;种植体数量、种植手术复杂程度都明显上升。在医疗创新方面,新技术新疗法项目顺利结题4项、新立项4项。2024年,修复科完成了口腔数字化技术系列全科培训,并积极推进了口腔修复全数字化诊疗流程建立工作。对于医疗服务质量,强调应秉持爱伤观念充分沟通,不断精进医疗技术,完善病例书写和知情同意制度。同时,修复科参与行业制标工作3项,积极参与全国口腔类医疗服务价格立项工作。2024年修复科集体获评北京市海淀区“最美医生集体”,刘云松获评北京市海淀区“最美医生”,吕珑薇、杨振获评北大医学第三届创新转化大赛三等奖等市级、学会级、校级临床奖励7项。修复科全体医护积极配合,将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服务意识。
潘韶霞副主任随后总结了科室的教学工作。修复科共承担了11门线下课,2门线上课,2024年圆满完成了各项教学任务,教学工作以111.96的高分获得全院第二名。《口腔修复学》、《牙体解剖与口腔生理学》等多门本科生慕课课程、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免费面向全国线上开放;修复科主编、参编教材7部。牵头教育部口腔修复学课程虚拟教研室,举办2024口腔修复教学研讨会,开展线下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2次,召开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修复应用基础研究”博士生学术会议,形成了修复科继续教育的体系和品牌。教学方面,修复科收获了诸多集体荣誉:荣获首批全国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在线示范课程、北京市高等学校优质本科教材课件、省级示范课程、北京大学优秀教材、“医界好书”等奖项;获国家级3项、学会级1项等8项教改课题;发表教学论文4篇。同时也获得省部级、校级、院级等多项个人教学奖项,周永胜教授荣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教育教学奖一等奖,也是全国5名获奖者中唯一的医学获奖者。最后,潘韶霞副主任感谢每位老师对教学工作的支持与付出。
吕珑薇副主任对科研工作进行了汇报。2024年科室的科研成果保持了高质量的产出,获得国自然项目5项(包括我院首次获批的博士生项目1项),省部级9项;发表SCI论文43篇,12篇IF>10,总影响因子318.7;授权发明专利11项,转化专利2项;荣获中华口腔医学杂志年度优秀论文奖(姜婷)、中国医学装备协会转化医学分会第九届临床创新与发明大赛春季赛北京赛区二等奖(刘云松)、北京市海创杯卫生健康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吕珑薇)等多项科研相关奖项。最后,吕珑薇副主任介绍了科室对2025年国自然等项目申请的支持举措以及科研工作规划。
李雅瑾护士长对2024年护理工作进行总结。修复科护理团队不断创新简化就诊流程,致力于提供专业护理服务。为了改善患者就诊体验,取消现场就诊签到,实现嘉禾系统普通号椅位自主叫号;开展“我有一招鲜”护理工作妙招分享会等护理技术提升活动,提升护理服务质量;召开“人文护理案例展示交流会”等医学人文活动,提升护患沟通能力。同时,护理工作也立足科技创新赋能,持续完善基于信息系统的种植全流程管理,并成为国家卫健委智慧服务三级评审代表案例。修复科护理工作也获得了院年度优秀护理服务先进科室、北大医学部工会第十一届天使之星(李雅瑾)、院护理工作特别奉献奖(焦会贤)、优秀护士、优秀护理带教老师、优秀护理服务之星等诸多荣誉称号。最后李雅瑾护士长也分析了护理工作存在问题和解决方案。
叶红强副主任代表义齿加工中心进行了年度工作汇报。义齿加工中心不断推进数智化加工方式转型,大力发展三维打印技术与智能化技术;开展模型扫描单独设岗、数字化制作小组统筹、氧化锆打磨整组负责等措施,提高数字化设计和制作的效率。继续推进新技术、新项目的开展,三维打印树脂模型、数字化制作种植金属桥架、各类数字化导板等制作量均大幅增长;跨科室合作范围不断扩大,服务科室扩展至牙周科、儿科及各门诊分支机构。教学方面,优秀结题院级教改课题1项,在研校级、院级教改课题各1项。科研管理方面,2024年组建了科研团队,逐步推进口腔修复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的探索研发和创新应用。叶红强副主任表示,义齿加工中心将继续积极支持和保障全院科研项目的加工制作工作。
最后,周永胜书记作为修复科的一员,以及作为联系科室和支部的院领导,对全体医护和学生们致以新春慰问和提出殷切期望。修复人应心怀科室、勇毅前行,紧紧围绕创新这一科室文化的核心要义,全力推进大学科建设进程。要始终秉持忠诚之心,树立引领全国、迈向世界的高远志向,以不懈的努力和拼搏,为科室的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添砖加瓦,铸就科室新的辉煌。总结会结束之际,周永胜书记预祝修复科新的一年取得更优异的医教研成绩,祝福大家蛇年巳巳如意,不负韶华!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