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9日,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本科生党支部第四党小组参观国家典籍博物馆,以欣赏历史文化典籍为媒介,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加深对中华文化内核的理解,增强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感。
国家典籍博物馆依托中国国家图书馆宏富馆藏,以展示中华典籍文化、保护文化遗产为核心使命,是集收藏、展示、研究、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机构。目前,博物馆常设展与特展持续开放,为公众了解中华文化、感受典籍魅力开放了窗口。
党小组首先参观了《永乐大典》展厅。展厅内设有透明LED屏、舆图互动区等多媒体设备,融合古籍内容与数字技术,创造沉浸式体验环境。展厅系统性地介绍了《永乐大典》“合古今而集大成”的学术价值,和“历劫重光”的坎坷历程,不仅展现了这部巨著包罗万象的学术价值,更弘扬了中华文明赓续的精神力量。历代文艺工作者投身于典籍保护工作,从抗战时期南迁古籍的守护故事,再到后来的“盛世修文”,使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得以流传下来。
之后,党小组欣赏了甲骨文特展。展览以主题单元的形式,系统地展示了甲骨文的发现历程、文字构造、商代社会风貌和学术研究史。通过观看商代青铜器复制品及甲骨拓片,对比文字与器物纹饰,结合数字媒体的互动设备,成员们在趣味中了解汉字演变的古老文化。
最后,党小组游览了中华传统文化典籍陈列展厅,领略古代国学文化的精髓和现代文化交流互鉴的繁荣。展厅以典籍发展历史为线索,不仅展示了典籍的文献价值,更诠释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包容性与创新性。
通过本次参访活动,成员们认识到典籍在当代文化自信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激发了传承、创新中华文化的热情。
学习感想
今天我们小组参访了国家典籍博物馆,领略了中国传统国学、历史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汉字是中华文明的核心载体,甲骨文馆中陈列的古老符文,揭示了中国象形文字的起源。从甲骨刻辞到数字屏幕,书写材料的革新始终服务于汉字的文化使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中国字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标志”,汉字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文明连续性的基石,在全球化时代持续焕发文化凝聚力。《永乐大典》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巨著,对明代以前的中华文化典籍进行了修复、统筹和整理,本应成为“纸上的长城”。然而,这部文明丰碑的命运却令人扼腕。正本在历史迷雾中消失,副本在八国联军的炮火里零落成泥,现存四百余册残卷散落在全球二十多个国家的博物馆中。后世的文史工作者怀着对传统文化的爱护和珍惜,投身于典籍修复工作中,这份跨越时空的文化虔敬,正在书写中华文明永续传承的现代篇章,激活传统文化当代生命力的重要支点。身处现代文化生活之中,在感叹中华文化的宏大之余,我们要保持对传统文化的崇敬之心,发扬优秀文化价值理念,为中华文明的复兴贡献力量。
——陈乐
今天参访的国家典籍博物馆所开放的数个展厅,从不同的视角展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薪火相传。《永乐大典》内容包罗万象,可见古人智慧水平之高;甲骨文记载着先人的淳朴信仰和生活百态,汉字作为表意文字让思想跨越时间流传;文化典籍复兴项目,则让现代人更轻松地感受到中华文化润物无声的力量。而我也有幸体验了现代技术结合下与古代文明交互的新体验,透明触屏和典籍数字化让古老的智慧绽放新的生命,令我能真正触摸到这份历久弥新的文明温度。继续将这份温度传承下去,我等学子责无旁贷。
——钟东辰
在国家图书馆的中国典籍博物馆里,每一本书都在讲述着光阴的故事。那些泛黄的书页上,有破损的小洞,有褪色的批注,却藏着中华文明最真实的模样。最让我心颤的是玻璃柜里的《永乐大典》原本——它躲过战火与灾祸,在无数人接力守护中留存至今。六百年前点灯抄书的古人,大概没想到墨迹会穿过时光照亮今天。当我的影子叠在展柜的灯光下,忽然明白这些典籍不是冷冰冰的古董,而是祖祖辈辈捧在手心里传递的火苗,永远温暖,永远明亮。
——吴栩捷
踏入国家典籍博物馆的那一刻,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中华文明智慧长河的大门。这座坐落于国家图书馆总馆南区的博物馆,以“典籍”为脉络,将三千年的文字记忆浓缩于展厅之中,让人不禁感叹:典籍不仅是历史的载体,更是民族精神的根系。展厅内最震撼的莫过于跨越时空的展品陈列。从商周甲骨文的卜辞刻痕,到明朝《天工开物》的生动绘制……每一件展品都诉说着先民的智慧与技艺。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博物馆通过AI技术为古籍赋予了新生命。例如,游客可实时查阅《永乐大典》的电子化版本,这种“科技+文化”的融合,打破了古籍“高冷”的刻板印象,让晦涩的文字变得触手可及。国家典籍博物馆不仅是一座陈列历史的殿堂,更是一座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它告诉我们:典籍的保护不应止步于“留存”,而需通过技术与人文的共振,让千年智慧持续滋养现代人的精神世界。
——孟凡瑾
今天党小组组织我们参观了国家典籍博物馆。其中《永乐大典》展厅,让我深受触动。《永乐大典》是明代的百科全书,汇集了海量典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然而,它在历史上屡遭厄运,正本下落不明,副本也大量流失。新中国成立后,许多仁人义士纷纷捐献自己收藏的《永乐大典》原本,这些珍贵的典籍得以回归祖国怀抱,让我们看到了文化传承的力量。这次参观让我深刻认识到文化遗产的珍贵和保护的重要性。我们应学习先辈们的精神,努力守护好这些文化瑰宝,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
——滕文佳
参观国家典籍博物馆,仿佛踏入了一条贯通千年的文化长河。馆内陈列的典籍珍品令人震撼——从殷商甲骨、敦煌遗书到《永乐大典》与《赵城金藏》,每一件展品都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厚重记忆。在“甲骨文记忆”展区,古老的龟甲兽骨上镌刻的文字,无声诉说着先民对天地的敬畏与智慧的萌芽;而《永乐大典》的展陈则通过数字技术重现巨著恢弘,沉浸式剧场中《朝元图》壁画的动态演绎,更让人身临其境,感受“众神朝元”的磅礴气势。
尤为触动的是互动体验项目,例如“故纸修复师·碎丹青”解谜游戏,亲手模拟古籍修复过程,方知文物保护的艰辛与匠心;VR技术更让观众穿梭于永乐宫三清殿,零距离触摸元代建筑的雕梁画栋,科技与传统的交融令人耳目一新。这些展品与活动不仅展示了典籍的“形”,更传递了中华文化的“魂”——在浩瀚典籍中,我读懂了先人对知识的追求、对文明的守护,也深感传承的责任。正如馆内所展《尚书》所言:“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典籍是民族的血脉,而博物馆正是让这份血脉生生不息的殿堂。
——赵玉玺
在经历了对典籍博物馆接近两个小时的参观后,我自觉收获颇多,也产生了不少感触。首先最让我感慨的便是古籍的传承,很多珍贵古籍或是因为古时的战乱或是因为近代国力衰弱西方殖民者的掠夺而无法完整的流传至今,我想有些经典之所以能成为经典,还要归功于他们能被传承下来,而有些已经流失的古籍若是能保存至今或许也能成为超越它们的存在。其次,我还收获到了一些我感兴趣的历史知识,像是《永乐大典》原本的去向之谜,还有对它的编撰者的简单的身世介绍,这些都让我觉得有所收获。
——桂诗清
参观国家典籍博物馆是一场震撼心灵的文化朝圣。踏入展厅,从甲骨卜辞到纸本书籍,跨越三千年的文字密码逐一展开。那些褪色的竹简、精美的插图,将市井喧嚣与山河气象跃然眼前,让古人的生活场景触手可及。最令人心潮澎湃的是历经战火水患幸存的典籍——泛黄的纸页上,先辈以血肉守护的文明火种仍在燃烧。这不仅是知识的陈列,更是文明的接力。当指尖掠过展柜玻璃,仿佛触摸到历史的年轮。那些被虫蛀泛黄的纸张提醒着我们:文化的传承从来不是理所当然。守护这些纸页,就是守护民族的精神基因。离开时,胸中涌动的不仅是对先贤的敬畏,更有将这份文明薪火相传的使命感。这次行走,让我明白真正的文化自信,就写在这些斑驳的墨迹里,流淌在文明的血脉中。
——秦宏伟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