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以师者匠心为党育创新人才,三十载春秋,诠释了为国之重器育英才的使命担当;他以赤子丹心传承“中国心”精神,半甲子寒暑,熔铸了在科研一线接力攀登的创新脊梁。
——题记
洪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北京市教学名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是3门国家级精品课程负责人,荣获北京市优秀教师、霍英东教育基金青年教师奖、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提名奖等,连续2年被北航学生评为“心目中最爱戴的老师”十佳教师。
三十余年来,洪杰教授既是潜心讲台、诲人不倦的良师,又是勇于攻关、敢为人先的科研先锋,是我国先进军用涡扇、大功率涡桨以及新一代变循环等先进发动机联合设计团队的首席专家,主持了多项国家重大科技攻关,坚持将自主创新成果书写在祖国广袤的蓝天上。如今,他培养的一批批学子已成为航空发动机领域中坚力量,他带领团队取得的技术突破广泛应用于多型先进航空发动机研制,为我国先进航空发动机创新设计提供了技术与人才队伍支撑。

图1 洪杰教授在现场课上讲解发动机结构特点
一、匠心育人:塑造航空动力教育新范式
“教学是老师的根本,要学为人师”,洪杰教授如是说。他始终将教学视为第一任务,三十年如一日坚守在教学一线,针对新时期创新人才需求,他不断革新教学模式。提出了“线上线下融合、课内课外协同”的创新教学方式,利用信息新技术武装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主动性,让学生成为了学习和实践的主体。经过多年孜孜不倦的努力,洪老师将主讲的《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结构设计》、《航空发动机结构设计与强度(1)》、《航空发动机设计》等3门课程打造成了国家级一流课程。
《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结构设计》是有多年传承的核心专业课,自接手课程伊始,洪杰教授便不断探索更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我的大学班主任郑光华先生告诉过我,要讲好这门课,至少要熟练掌握10台发动机的详细结构”,洪杰教授这样说,也是坚持这样做的,并且实际做的更多。他广泛听取学生意见,有学生反映好多结构只看平面图纸,难以想象出全貌,他便积极整理、绘制不同设计风格的典型发动机结构,建立了包含数千张图片、三维模型的知识库;还开设现场课程,利用校内航空发动机实物资源,让学生真正将发动机结构特点记于脑海。“洪老师讲课很有激情,思路清晰,风趣生动,受益匪浅”,学生的喜欢是最大肯定!但洪杰并未停步于此,他紧跟时代的发展,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精心录制上百堂教学视频,通过中国大学MOOC平台向社会免费开放;为了更好的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问题,开通了微博、微信公众号。目前在线课程已有数十万人学习,受到广泛赞誉,让这门从老先生们手中传承下来的经典课程再创辉煌,获评教育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首批“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并被中宣部“学习强国”平台推荐为每日学习资料。

图2 洪杰教授在试验室指导学生开展试验
“教给学生的一定要是未来有用的能力”,洪杰教授敏锐的觉察到当今社会对学生能力需求的不断发展。航空发动机自主设计需要的创新人才如何培养?洪杰教授多年来不断思索,也在不断革新教学方式。为此,他重构“航空发动机设计”课程内容,由原先“临摹”发动机图纸,提升到跨学科、跨专业的项目牵引式自主设计实践。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根据航空发动机创新设计特点,将近200名学生分成总体与三大部件4个项目组,自主开展新型发动机设计;并邀请行业总师进课堂与不同专业教师联合指导,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设计师”状态,在自主设计中实现多专业知识的学习、融通。该课程获评“国家级线下一流课程”,培养的学生在国际航空发动机设计大赛多次获奖,更让学生工作后能适应岗位需求、快速成长。

图3 邀请行业总师程荣辉进课堂,课后与学生合影
三十载春秋,洪杰教授以三尺讲台为熔炉,锻造出一批批“既懂设计原理,又通实战需求”的航发英才,挑起了航空发动机设计的大梁。在收获的一项项荣誉中,洪杰教授对学生评选的“我心目中最爱戴的老师”格外珍视,学生的认可肯定正是对他最高的赞誉。
二、潜心求索:突破航空动力卡脖子技术
“要求学生做的,自己首先要做到”,以身作则是洪杰教授在数十年科研工作中的坚守。多年工作中,洪杰教授始终坚持解决航空发动机自主研制中“卡脖子”问题,深度参与了多个先进航空发动机型号的研制,在一线研制中锻炼学生的科研能力,以及勤于钻研、乐于探索、敢于担当的“自强中国心”精神。
深入发动机研制一线,是洪杰教授多年科研工作中养成的习惯。在航空发动机研制院所,时常能看到他带着学生和发动机设计、装配和试验人员一起工作、研讨、交流的情景。“洪老师是我们这的常驻嘉宾”,发动机试车基地的同事如此评价。他们对洪老师一下飞机便赶赴基地、在发动机的轰鸣中观测一手数据的习惯早已习以为常,也熟知洪老师相比会议室更愿意到装配分解一线的工作特点。他的学生回忆说:“我们劝他休息,他却说‘数据不会等人,战机的动力更等不起’”。正是得益于在研制一线多年的坚持,让洪杰教授能够准确掌握了我国发动机研制中的关键瓶颈,能够一针见血的指出潜在的设计问题。所提出的“结构效率定量评估与优化技术”、“非连续转子动力学理论与稳健设计方法”等创新成果,不仅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20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3项,更是应用到了主力战机用三代、四代军用涡扇、新型涡轴、大功率涡桨等发动机的研制中,受到发动机总设计师和业内同仁的高度认可,多次收到型号总设计师和总指挥的感谢信,得到军队和国家的认可和表彰。

图4 洪杰在中国航发院所科研一线联合攻关
洪杰教授更是将数十年积累的宝贵经验毫无保留的传授于学生,言传身教,指导学生如何从复杂的工程现象中凝炼科学问题、突破关键技术。并将最核心、前沿的认知和成果引入了教学建设,出版了教材5本,其中2本为国家级规划教材,3本获评北京市精品教材,1本获中国大学出版社优秀教材一等奖。出版专著4本,2本被列入国之重器出版工程,2本入选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这些成果是洪杰及其团队三十余年不懈努力的结晶,更为数十所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以及部队相关人员提供了宝贵参考。
三、精心培养:铸就国防动力人才矩阵
雁群雁而不息,作为我国航空发动机领域的奋战多年的先行者,洪杰教授特别注重对后来者的引导与培养,精心铸造了一直有理想、有传承、能投身国防动力事业的校-企协同育人团队。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洪杰教授坚信人无德不立,将“懂礼”、“守法”、“知道”作为团队人才培养的根本,并希望能将老一辈艰苦朴素、航空报国的情怀代代传承。洪杰教授时常提及自己故去的恩师,也会定期带团队年轻人探望已退休的老先生,潜移默化中传承着老一辈的奋斗精神,感染和激励身边的年轻人。更深知言传身教的重要性,始终以身作则,正如他坚持每年更新教学讲义、坚持亲自评阅学生的论文,等等。这是这些坚持为团队树立起榜样,让团队树立起脚踏实地、拼搏进取的精神。
洪杰教授称自己的团队为“黉雁”团队,他说只有像雁群一样精诚合作,才能坚持走过万里征程。雁群前行为什么是人字形?因为在排列成人字形时,当每一只大雁展翅飞行,其它的大雁立刻跟进,整个雁群比每只雁鸟单飞时,至少增加七成的飞行距离。作为团队的头雁,他言传身教做好对团队青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经过多年探索,构建了“教授-总师-工程师”三位一体培养机制。他会定期去听团队其他老师的课程,并与青年教师定期开展教案与教学方法研讨,帮助青年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促进青年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成长。在科研工作中,洪杰教授不仅会定期与青年教师深入研讨,将数十年积累的深厚知识与宝贵经验传授毫无保留的传授;更会经常带领青年学者走进科研院所研制一线,去实际感受发动机的生产、装配和调试,创建联合团队与院所人员通力合作,服务于国家重点型号发动机研制,为青年教师创造积累工程研制经验的宝贵机会。

图5 洪杰教授牵头建立校-企联合设计团队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洪杰教授的倾心培育下,从60后到90后,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教学科研团队。培养了国家重点型号总师级领军人才6人,集团技术专家10余位,以及行业骨干百余人,其中马艳红获评国家级领军人才、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荣获北京市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最佳教案奖等,洪杰也荣获优秀指导教师奖。培育的“航空发动机创新设计本科育人团队”入选了2024年北京高校优秀育人团队。
结语
“大国动力,承其重而砥砺求索者数百千万人焉?吾辈埋首于斯,矢志其崛起。奋天骄以铸宏图”,这是洪杰在黉雁团队工作日志扉页上的题字,也是他数十年如一日努力求索的写照。三十载春秋,从青丝到白发,洪杰始终相信最好的“中国心”不在领奖台上,而在航空人炙热的胸膛里。“吾辈以毕生而求之”,这是对后来者的最真切的勉励,也是洪杰教授数十年的坚守。也正是以洪杰教授为代表的科技脊梁的坚守,中国战鹰方得以昂首保卫祖国的蓝天!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