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建大学子摘得第二届“北规弘都杯”首都高校毕业设计优秀作品奖桂冠

2025-07-26 09:12:41 李露

6月2日,第十届首都四校联合毕业设计暨第二届“北规弘都杯”首都高校毕业设计优秀作品奖终期答辩及评图活动在东城区宏恩观圆满完成。四校师生与特邀评审专家齐聚一堂,展开了一场热烈的专业讨论与交流。特邀评审专家北规院弘都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何俊乔、神奇建筑研究室设计主持人朱起鹏、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数字技术规划中心副主任陈猛全程参与了此次活动。

此次毕设的联合院校包括北京林业大学、北方工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建筑大学,学生共计39人,指导教师共计16人。毕设主题是“首都门户·花园街区”,由北规院弘都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出题,北京城市规划学会学术指导。评审专家组围绕创新性、专业性和表达性等,逐一对现场汇报的12组作品进行点评、打分和投票。历经5个小时,现场评选出一等奖作品2组,二等奖作品3组,三等奖作品5组,以及最佳创新奖和最佳答辩奖两个单项奖。

北京建筑大学王德祥、许骁、刘雨祺的《宸章启幕·家国同心》(指导教师:李露、魏菲宇)荣获一等奖;尹若婷、王禹、周家轩、李赫桐的《科技赋能·动态城站》(指导教师:李露、魏菲宇)荣获二等奖;王德祥荣获最佳答辩奖。

一等奖

      《宸章启幕·家国同心》

本项目聚焦北京站片区120公顷区域的站城一体化提升,以“家国同心”为核心理念,通过文化、交通、公共空间、生态四大板块的系统性设计,重塑“国门”形象与老城活力。基于对历史文化资源(如明城墙、古观象台)、交通拥堵、公共空间碎片化等现状问题的深度调研,提出“宸翰十景”节点规划,包括中轴文化广场、胡同商业区、铁路记忆展示区等,融合数字技术(AR/VR)、全龄友好设计及立体交通网络,打造“文化探访路+生态绿环+慢行系统”的多维联动方案,实现历史文脉传承、民生改善与城市更新的协同发展。利用视频以及手机模型与汇报文本相结合的方式,让设计有趣起来,赋予汇报新活力。

一等奖奖状

《科技赋能·动态城站》

场地的主要问题是城市固定要素与居民动态需求形成的矛盾。城市的固定要素主要为:区域功能、胡同肌理、交通系统架构、生态安全。动态可变的要素:建筑功能,公共空间、立体结构,城市环境。本项目提出整体规划理念:科技赋能,动态城站——基于实时数据反馈的动态智慧城站设计。通过智慧信息系统收集实时数据,从交通、文化、公共空间、生态四个层面上进行反馈调节,主要表现在智慧设施与动态空间上。利用网络数据库+数据收集与实时反馈+智能APP联动的方式,对整个场地进行规划设计。检测设施会对交通、人群、环境进行数据收集。交通数据包括:车流量、火车运行、信号灯转换、停车场、公共交通、高峰拥堵时段。人群数据主要包括:人流量、人群密度、活动时段、使用市场。环境数据主要包括:湿度、温度、雨量、风速、光照。将所有数据集中到北京站云枢,分类传递给交通云台、文化云平台、公共空间云平台、生态云平台,最终各个平台对其管理的智慧设施进行反馈调节。同时结合网络现有数据库,为北京站云枢提供更多信息,如场地历史、地理条件等等。此外,还有智能APP联动,APP与云平台相关联,使用者能够实时查看场地各项数据,同时可以将意见反馈给北京站云枢,实时进行调节。

二等奖奖状

在热烈的学术氛围中,第十届首都四校联合毕业设计暨第二届“北规弘都杯”首都高校毕业设计优秀作品奖终期答辩及评图活动圆满收官。评审专家对获奖作品给予高度认可,并围绕方案优化展开深入指导,助力学子成长。本次活动不仅是四校创新与实践能力的精彩呈现,更是跨校交流和校企合作的典范,彰显了青年力量在首都城市更新中的独特价值。

责任编辑:李利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本次活动不仅是四校创新与实践能力的精彩呈现,更是跨校交流和校企合作的典范,彰显了青年力量在首都城市更新中的独特价值。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