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北京国际城市设计大会分论坛-“变革中的风景园林”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建筑大学西城校区建筑馆104召开。会议由北京建筑大学、中国建筑学会、中国建筑文化中心主办,北京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创新中心、中国建筑学会城市设计分会、“一带一路”建筑类大学国际联盟承办。会议以变革·传承·包容为主题,围绕遗产保护、城市更新、安全韧性、绿色低碳、人工智能、城市设计教育、国际合作等议题展开。论坛邀请多位行业知名专家进行学术报告,我校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执行院长穆钧教授出席。论坛由傅凡教授主持,风景园林系主任魏菲宇副教授、李露副教授、张振威副教授、潘剑彬副教授、李梦一欣副教授、徐海韵副教授、傅微副教授、张琳老师、研究生和本科生参会。

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执行院长穆钧教授出席并致辞。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首席研究员唐克扬教授、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刘文平教授、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陈烨教授、重庆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李波副教授、天津大学建筑学院胡一可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赵纪军教授、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郭巍教授、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傅凡教授等8位专家进行报告分享。

唐克扬做《数字化景观的实践:必要性和可能性》专题报告。数字景观是场所(环境)图像(图像)意义(语言)三者交织的综合现象(交互空间),归根结底是个环境认知的问题。通过数字景观的起源、内涵与发展,强调大数据时代应重新理解景观内含的工作对象和思想的独特性。从数字景观到智慧景观,人工形式和自然形式的差别是相对的,信息/形式/意义互相生发带来富有效率和生机的建成环境。讲者以团队设计的数字花园和圆明园遗址公园/上海人民公园伴游工具为例,说明风景园林/景观建筑专业可以为本领域的数字化更新提供独特的思想方法和实践路径。
刘文平做《新时期城市蓝绿空间游憩服务特征与思考》专题报告,指出新时期下城市游憩新的形式,提出新时期“居-游”多尺度时空关系变化下的五个方面。针对城市游憩体系长期观测,发现城市游憩在内部行为、周边辐射、单链流动、多链流动、网络联结、面域尺度六个方面不同的现象。根据现象总结思考,倡导综合考虑城市空间异质性,建设蓝-绿-灰空间整体游憩体系,强化游憩体系尺度嵌套、层级协同进而推动游憩空间精准化、个性化更新建设,回答新时期下城市更新面临新的问题。
陈烨做《变革中的城市生态认知与技术未来》专题报告,提出了风景园林学在不断变化的城市生态环境以及学科认知实践体系中的应用情况与面临的挑战。他对国内外风景园林学科在生态方向的发展进行了总结,回顾了人类活动给地球环境带来的影响。进一步分析指出,城市生态问题主要涵盖发展性、结构性、稳定性三个方面,而这些问题致使城市生态系统出现割裂且功能单一化的现象。同时,针对城市中的具体问题,如蓝绿空间分离、雨水下渗、高温缓解等,展示了如何运用技术手段加以解决。最后,提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其中包括跨学科合作、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以及科学的数字景观。
李波做《从生态修复看风景园林发展》专题报告,提出应从生态修复的视角看待风景园林发展。报告以国内外生态修复的经典案例介绍为引入,以重庆特钢厂项目为例,阐述了对该项目土壤、水体、植物的调查情况以及提出的修复措施。总结了现有风景园林学科培养和实践中,生态修复理念在实践落位以及设计人地关系方面的相应问题。提出对风景园林与生态关系的反思,以及风景园林与生态修复结合的应用前景,以应对变革中的挑战与机遇。
胡一可做《社区公共空间及设施智能化布局》专题报告,提出基于万物互联的数字系统,应科学营造社区公共空间并合理布局服务设施,充分考虑人、空间与设施三者之间的关系。报告以小区快递自提柜分布、社区 AED 布局格局等案例展开,强调未来数字化体系的精准化,以及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和新型技术在实现空间设施与人匹配方面的作用及未来发展趋势。同时,报告还阐述了运用数字化手段开展社区公共空间及设施研究的必要性。
赵纪军做《风景的在地经验:明清武汉私家造园的山水精神》专题报告,深入分析了明清时期武汉私家园林的借景特色与山水精神。以现有关于借景的研究为切入点,剖析了武汉园林借景所蕴含的新内涵。从依凭山水呈现的登眺盛况,到嵌合山水带来的身心感知,从观想山水的时空经验,再到眷恋山水的生命忧思,充分展现了武汉园林基于本土山水格局的独特特点。报告强调了武汉园林营造与游观过程对于人民福祉的关注,以及其所蕴含的丰富历史文化价值。同时提出,虽然明清时期的武汉私家园林已不复存在,但山水格局和记忆却延续至今,其所传递出的文化精神具有极为显著的历史价值与人文价值。
郭巍做《太湖平原圩田人居体系探讨》专题报告,指出水土比例的差异决定了太湖圩田人的作用方式各不相同,从而形成了太湖圩田人居的多样化。通过对圩田作为人居环境单元所包含的三个组成部分进行分析,以太湖平原为例深入剖析了太湖平原圩田类型,发现不同类型由于高程、水文、开垦模式的不同,在水系结构、农业模式等方面各具特点。报告提出了圩田与村落发展的关系以及面临的问题,并指出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和借鉴圩田的传统人居智慧,以促进其保护和利用。
傅凡做《生活的空间:对新时代城市公园绿地建设的思考》专题报告,分析了国内外公园的近现代发展以及相应的时代背景,并以近现代主要城市公园为例,深入探讨了其生活功能。同时,阐述了公园绿地建设当前所面临的问题与困境,提出公园绿地是城市重要的生活空间这一观点。强调公园绿地建设应当以人为本,设计师进行景观设计最核心目的在于为人们提供更美好的生活空间。

本届北京国际城市设计大会分论坛-“变革中的风景园林”以变革·传承·包容为主题,探索应对气候变化、科技迭代、行业挑战等复杂问题的新方法和新策略,八位来自不同高校、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专家、学者通过不同视角的阐述,他们的研究和实践成果在推进风景园林变革的同时,为风景园林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探索,相信只要我们坚持守正创新,赓续历史文脉,让中国传统营建智慧持续换发出旺盛的生命力。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