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素质教育中心教师积极承担学院“第一导师”工作

2024-10-08 14:29:26 田梦

人文素质教育中心教师积极承担学院“第一导师”工作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构建全面系统的立德树人育人生态,抓好组织机制创新、社会实践育人、“一站式”学生社区等要素。《关于加强高校学生宿舍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充分发挥学生宿舍育人阵地作用”“推广‘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服务模式”。

  “如何构筑学生党建前沿阵地?”“如何将学生社区‘末梢’转变为思想引领、发展指导、生活保障等工作‘前哨’,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做在日常、做到个人?”有效打通了高校育人的‘最后一公里’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着眼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大思政育人格局,创新性构建“第一导师制”工作机制。“第一导师”以学生宿舍为单元,一宿舍一导师,重点做好学生们的思想引领、生活辅导、生涯指导。

  自学院开展“第一导师制”工作以来,人文素质教育中心积极响应学院党委号召,以“全国样板支部”建设为契机,积极倡议教职工参与该项工作,先后共有6位教师自觉承担12间宿舍的“第一导师”工作。教师们充分发挥特长,主动走近学生,以不同形式深入对接、关注宿舍的每一名同学,分享成长经验、共话人生理想,引导学生在政治思想、专业素养和工作技能上实现成长。

  张靖华老师在和526宿舍的同学们交流过程中,仔细了解同学们的思想动态、学业状况和业余爱好,分享了自己大学期间“舍友故事”,并希望同学们珍惜大学美好时光,珍视大学宿舍友情,多交流、常相助、勤学习、共成长,得到了同学们的肯定;杨斌老师也在第一时间积极投入到“第一导师”工作中,组织午餐会与学生沟通交流;王颖、田梦老师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与学生增进信任,与学生共同参观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梁梦怡、王毅老师开展宿舍谈心谈话和交流座谈,向学生全面介绍“第一导师制”……各位第一导师在思想上用心去与学生交心,在生活上贴近关爱学生,在生涯上悉心指导学生,切实成为了学生们的思想导师、生活导师、生涯导师,将学生工作做到师生心里,为今后的教育引导工作打下情感和信任基础。

  未来,人文素质教育中心将通过“第一导师制”,组织更多的教师走进宿舍、走近学生,与学生共同开展思想交流、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劳动体验等活动,引领学生思想成长,建立健康生活,树立远大理想,做好生涯规划,不断拓展三全育人成果,使“第一导师”持续为学生成长赋能。


责任编辑:杨斌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人文素质教育中心积极响应学院党委号召,以“全国样板支部”建设为契机,先后共有6位教师自觉承担“第一导师”工作,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