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庆二十大 | 我们这十年——运动解剖学教研室团队

2022-12-30 17:56:22 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人体科学学院公众号 运动解剖学 教研室

一、教研室概况

运动解剖学教研室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前身是理论教研室。1953年我校建校之初就将人体解剖学列入必修基础课。在我校运动解剖学奠基人缪进昌教授的带领下,1955年培养出第一批运动解剖专业方向本科生。1958年在我校于国内最早开设体育基础理论本科专业(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前身)之初,运动解剖学就是重要的基础课程、先导课,也是专业必修课。

在我校运动解剖学所走过的前六十多年的历程中,无论是在课程体系的建立与完善,还是在教学研究的开展方面均取得了丰硕成果。2004年运动解剖学课程获得首届北京体育大学精品课程评比第一名,2007年运动解剖学课程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2010年运动解剖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获得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称号,2007年罗冬梅教授被评为北京市教学名师。

在传承过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近十年来运动解剖学教研室积极开拓进取,致力于打造更加优秀的教学科研团队。教研室现有教授3人,副教授3人,讲师2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5人,7人具有博士学位。团队师资力量强,年龄梯度、学源结构合理,多人曾获得各级教学名师、优秀教师、优秀青年教师和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图片1.jpg

1 2013年教研室教师合影

图片2.jpg

2 2020年教研室教师合影

1 运动解剖学教研室团队成员近年获得的教学名师荣誉

图片3.jpg

图片4.jpg

3 运动解剖学教研室团队近年获得的部分教学奖项证书

二、构建优质教学体系 教学成果显著

1.教学理念先进,构建了立体组合式教学方式

十年来,运动解剖学教研室团队坚持形象化教学、自主性学习理念,大胆创新改革,在运动解剖学教学中探索出“体、精、新、用四个突出”的新模式,构建了适合体育类专业学生的运动解剖学立体组合式教学方式,将以教师为主体的被动学习模式向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模式转变,将宏观(运动解剖学)、微观(组织学)内容衔接授课(横向组合),将同一内容的理论教学、实践操作衔接排课(纵向组合),将线下和线上教学有机组合,从而强化了相关教学内容的内在连续性,使理论和实践结合更紧密。目前该方法已在我校不同专业层次的运动解剖学教学中推广应用,教学效果明显。

2.注重自主研究、创新发展有本学科特色的教学理论和方法

在教学中,运动解剖学教研室团队自主研究和完善了“肌肉工作和动作分析的理论和原则”,创新性地提出了“肌肉拉力线的结构基础和解剖学意义”、提出了“三维发展肌肉力量和伸展性的解剖学原则”,并将其纳入自编精品教材《运动解剖学》和《运动解剖学实验指南》中,得到了全国运动解剖学界的广泛认可。

3.善于发掘隐性思政资源,搭建立德树人的课程思政体系

“专业育人”为理念,努力开展有运动解剖学特色的课程思政探索,如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中矛盾对立统一的原理来阐述“肌肉工作的协作关系”,在讲解自主创新的“肌肉拉力线模型的结构基础和解剖学意义”中引导学生树立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和文化自信,通过实践“三维发展肌肉力量和伸展性的解剖学原理和方法”来帮助学生建立局部与整体、动态与平衡的思想观和方法论。这些做法有力推进了运动解剖学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提高了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4. 狠抓教材建设,建立针对性强、实践应用广、完整配套的自编教材体系

本着更好提升我校运动解剖学教学效果和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运动解剖学教研室团队自编或更新再版了《运动解剖学》《运动解剖学图谱》《运动解剖学实验指南》和《运动解剖学习题集》等配套教材,并翻译出版了《运动损伤解剖学》《瑜伽解剖学》和《普拉提解剖学》等教学参考书,形成了针对性强、实践应用广的完整配套的自编教材体系,其中《运动解剖学》和《运动解剖学实验指南》被评为北京体育大学精品教材。

图片5.jpg

4 运动解剖学教研室团队近年自编、再版的部分教材

5. 推动慕课线上课程开展,打造北体品牌

近年来,运动解剖学教研室团队注重打造线上开放课程中的北体品牌,2020年《运动解剖学》线上开放课程于疫情期间在清华大学学堂在线平台上线,选课人数达到15000余人,并首批入选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另外一门针对研究生教育的线上课程《运动结构与技术动作的解剖学分析》也即将在学堂在线平台上线。

图片6.jpg

5《运动解剖学》课程入驻学堂在线和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

在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过程中,运动解剖学教研室团队获得了一系列教学成果,创立了新的教学模式,有力地推动了学科发展,教学效果非常显著,建立了我校运动解剖学学科在全国同领域的领先地位。在2020年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中,由刘晔教授担任负责人的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运动解剖学”课程被遴选认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线下课程,“运动解剖学原理与应用”课程被评为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还有多名教师获得省部级和校级教学奖励。

2 运动解剖学教研室团队近年获得的教学奖项和教改课题立项

图片7.jpg

三、扎实开展科学研究 科研业绩突出

运动解剖学教研室团队主要的研究方向包括:运动与骨骼肌形态、机能及损伤修复,骨骼肌的运动原理与功能评价,幼儿、儿童少年生长发育与运动健康促进,运动员科学选材,技术动作结构分析与优化等。十年来,团队教师扎实开展科研工作,共承担或参加国家级、省部级及横向联合等课题约6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会议或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多次获得各级科技成果奖项。

3 运动解剖学教研室团队近年承担的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

图片8.jpg

四、致力科技服务社会 表现可圈可点

十年来,运动解剖学教研室团队积极响应国家战略,以科技服务社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针对国家精英运动员进行科技攻关是运动解剖学教研室团队社会服务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方面。2019年,为助力我军备战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落实我校军民融合工作任务,刘晔教授领导团队在运动员身体机能监控、体能训练、心理辅导与训练三个方面为我军运动员提供了优质的科技保障。所保障项目在第七届世界军运会上成绩突出,共夺得38枚金牌,打破19项赛会纪录,集体项目中女篮获得冠军,刘晔教授因此被中央军委训练管理部授予“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科研服务保障突出贡献奖”。近年来,刘晔教授还曾担任中国皮划艇队、花样游泳队和场地自行车队奥运会科技攻关专家,李俊平教授曾担任中国轮椅击剑队残奥会科技攻关专家,徐刚教授承担了羽毛球、足球等项目全国青少年比赛和跨界跨项选材骨龄测试工作,均为我国运动员在奥运会和残奥会上取得优异成绩作出了贡献。

运动解剖学教研室团队社会工作的另外一个重要领域是大众健康的科普和宣教工作,同样取得了突出的成绩。罗冬梅教授、赵星副教授和屈莎副教授常年致力于幼儿的运动健康促进科普工作,作为核心成员参与了我国《学龄前儿童(3-6岁)运动指南》的制定和推广工作。刘永副教授创建了运动解剖学专业基础知识宣传推广公众号“运动机能形态学”,目前已经推出461篇原创文章,内容涉及宏观机能形态、微观机能形态、科学健身、运动损伤基础等诸多方面,后台关注人数超过7000人,地域涉及全国全部34个省级行政区(含港澳台)。

除此之外,团队教师还充分发挥专业所长,积极参与科学健身科普讲座、教练员培训和社会体育辅导员培训等社会服务工作,在多个层面宣传科学健身、科学训练理念。

图片9.jpg

6 运动解剖学教研室团队科技服务社会的部分成果

五、运动解剖学教研室团队寄语

非学无以立身,非教无以立国。用教师的智慧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努力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责任编辑:杨丹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在我校运动解剖学所走过的前六十多年的历程中,无论是在课程体系的建立与完善,还是在教学研究的开展方面均取得了丰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