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5日,北京印刷学院设计艺术学院设计学教师党支部以“探天柱山文博脉络,强支部党性修养”为主题,组织全体党员教师先赴天柱山博物馆溯源文化根脉,再登天柱山实地感悟自然与人文交融的精神力量,打造 “馆内研学+实地践学”的立体式主题党日活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杨同庆教授受邀参与了本次活动。

博物馆内溯源:解码天柱山千年文明
当天上午9时许,党员教师们首先抵达天柱山博物馆。作为系统梳理天柱山历史文化的核心场馆,博物馆以 “自然奇观 — 历史沿革 — 文化传承 — 红色记忆” 为叙事主线,“天柱山历史沿革”“民俗文化传承”“红色记忆展陈” 三大核心展区有序铺展。从记录天柱山地质演变的古生物化石、新石器时代的磨制石器,到商周时期见证 “古南岳” 祭祀文化的青铜礼器,再到近代革命时期天柱山地区作为皖西革命根据地重要组成部分的文献手稿、老物件,每一件文物都与天柱山的山水脉络、历史进程紧密相连。在“红色记忆” 展区,讲解员详细介绍了抗日战争时期天柱山游击队依托险峻山势开展游击斗争、解放战争时期当地群众支援前线的革命历程,党员教师们驻足凝视展柜中的旧军装、泛黄的战地日记,不时交流感悟,在文物中触摸天柱山的红色基因与文化厚度。
参观中,刘秀伟教授结合设计学专业特性,引导大家聚焦文物里的地域美学——在刻画 “天柱晴雪”“炼丹湖传说” 的清代木雕前,她指出:“这些纹样将天柱山自然与故事融于一体,是现代设计的宝贵素材,可直接为‘设计基础课程——传统纹样创新设计’提供案例。” 青年党员李文琦老师随即提议:“若能以博物馆文物为灵感,让学生设计天柱山主题文创,既能传播文化,又能锻炼实践能力。” 这一想法得到在场教师的一致认可。
天柱山实地践学:感悟山水间的精神滋养
结束博物馆参观后,党员教师们前往天柱山景区实地探访,将馆内学到的历史文化与眼前的自然景观深度对接。沿着登山步道前行,天柱山的奇松、怪石、云海次第展开,“飞来石”“炼丹湖”“神秘谷” 等标志性景观,与博物馆中介绍的地质成因、历史传说一一呼应。在炼丹湖畔,大家结合博物馆展陈的“炼丹文化”史料,探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旅设计的结合点;登上天柱峰附近的摩崖石刻群,看着石壁上留存的历代文人题刻,党员教师们现场分析字体结构、镌刻工艺,思考如何将这种 “石刻美学” 转译为视觉设计语言。
途中,老党员杨同庆教授感慨:“先在博物馆了解‘古南岳’的历史,再到实地感受它的雄伟,这种‘先学后看’的方式,让文化认知更立体,也更懂先辈们为何能在此坚守革命信念。” 青年党员郑春晖老师则边记录边说:“天柱山的每一处景观都是‘活教材’,比如山间的步道标识、观景台设计,都能为我们视觉穿设计专业的‘导视系统设计’课程提供参考。”

总结交流:锚定 “党建 + 专业” 融合新方向
活动尾声,党支部在天柱山景区服务中心召开总结交流会。大家结合“博物馆研学+实地探访”的双重体验,围绕“天柱山资源如何赋能设计教学”展开深入讨论。最终确定,下一步支部将一方面组织党员教师定期调研,挖掘博物馆文物、景区景观中的设计素材;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在 “馆内研学 + 实地创作” 中传承地域文化、提升专业能力。刘秀伟教授在总结时强调:“此次‘先馆后山’的主题党日,既是党性教育的实践课,也是专业发展的调研课。未来支部将持续以‘党建’为引领,把地域文化资源转化为教学、科研动能,让党员教师在传承中守初心,在创新中担使命,为培养高素质设计人才筑牢基础。”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