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秋季节的文化采风热潮中,北京印刷学院设计艺术学院设计学教师党支部踏上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主题党日践学之旅。2025年9月26日,党支部书记刘秀伟教授率领支部成员奔赴安徽桐城,围绕“探桐城文博底蕴 悟六尺巷精神”这一主题,展开了一次沉浸式、行走式的党史与文化教育实践。此次活动旨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激发高校教师党员的使命担当与创作活力。

访桐城市博物馆,触摸千年文脉
桐城素有“文都”之誉,自古文风昌盛、人才辈出。支部党员首站来到桐城博物馆,该馆作为承载桐城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馆内 “史前文明”“商周青铜”“明清科举”“桐城派文化” 等展区系统呈现了桐城数千年的发展脉络。在讲解员的带领下,系统梳理了桐城派文化的发轫与流变。从方苞、刘大櫆到姚鼐,一件件手稿、一幅幅书画,让教师们深切感受到“义理、考据、辞章”的学术传统与“清真雅正”的美学追求。刘秀伟教授表示:“桐城派不仅是文学史的重要篇章,更为当代设计教育提供了‘守正创新’的精神坐标,启示我们如何在视觉语言中注入中华审美与时代精神。

走六尺巷,感悟 “礼让” 精神内涵
离开博物馆后,党员教师们前往六尺巷,实地感悟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的礼让精神。这条宽仅六尺、长百余米的小巷,因清代大学士张英“让墙”典故而成为“和为贵”的生动教材。在六尺巷馆内,通过图文展板、场景复原、多媒体影像等方式,大家详细了解了“六尺巷”的由来—清代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张英家人与邻居因宅基地发生争执,张英回信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与邻居深受触动,各自退让三尺,形成如今的六尺巷,而“礼让” 也成为桐城文化的重要精神符号。党员们边走边议,从张英家书到邻里礼让,深入探讨“谦和、包容、礼让”的传统美德与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点。

现场教学,激活红色引擎
此次党日活动的另一亮点是“移动党课+创作采风”双轮驱动。支部将专业特长与党建深度融合,在桐城老街、文庙广场、紫来桥头等处设立“速写桐城”现场教学点,党员教师们用速写、摄影、字体设计等多维方式记录古城肌理,采集视觉符号,为后续“桐城文化”主题设计项目积累素材。活动最后,党员教师们纷纷分享此次践学的收获,一致认为此次主题党日活动既丰富了文化认知,又强化了党性修养 — 在桐城市博物馆触摸历史脉络,为设计教学挖掘了传统素材;在六尺巷感悟礼让精神,为自身党性修养注入了新的内涵。刘秀伟教授在总结时强调:“此次桐城践学,是支部‘以文化人、以文育党’的生动实践。未来,我们要将桐城文化中的优秀元素与‘六尺巷精神’融入党建与教学工作,一方面通过党建活动持续提升党员教师的文化素养与党性修养,另一方面将传统地域文化资源转化为设计教学的鲜活案例,推动‘党建+专业’深度融合,为培养兼具文化底蕴与创新能力的设计人才贡献力量。”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