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支部是党的肌体的“神经末梢”,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在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进过程中,抓好支部建设既是夯实党的执政根基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各项事业落地见效的关键支撑。只有让每个支部都强起来,党的组织体系才能真正贯通到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才能转化为基层实践的生动成果。
强化政治引领是支部建设的灵魂所在。党支部作为直接教育管理党员的基本单元,必须把旗帜鲜明讲政治贯穿建设全过程。通过持续深化理论学习,组织党员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确保支部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在具体实践中,许多支部通过建立“第一议题”制度,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每次会议、每项活动的必修课,结合支部实际开展专题研讨,引导党员把政治标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面对重大任务和考验时,支部主动扛起政治责任,组织党员亮明身份、冲锋在前,让党旗在一线高高飘扬,以实际行动彰显政治担当。
规范组织生活是支部建设的基础工程。严格落实“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不是简单的程序要求,而是锤炼党员党性的重要途径。有的支部创新组织生活形式,将课堂搬到红色教育基地,在革命旧址前过“政治生日”,通过重温入党誓词、讲述初心故事,让组织生活既有“党味”又有“鲜味”;有的支部聚焦问题导向,在组织生活中不回避矛盾、不遮掩问题,鼓励党员开展严肃认真的批评与自我批评,达到“红脸出汗、排毒治病”的效果。规范组织生活,关键在于杜绝形式主义,不搞“纸上记录”“拍照留痕”,而是注重实质内容,让每个党员在组织生活中受教育、受启发,不断提升政治觉悟和党性修养。
密切联系群众是支部建设的价值归宿。党支部扎根基层、贴近群众,只有始终与群众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与支持。许多支部推行“党员联系户”制度,组织党员定期走访群众,倾听诉求、解决难题,把群众的“急难愁盼”作为支部工作的出发点。在社区,支部党员带头参与网格治理,调解邻里纠纷、帮扶困难家庭,成为群众身边的“贴心人”;在农村,支部带领党员扎根田间地头,推广农业技术、发展特色产业,帮助村民增收致富;在企业,支部组织党员技术骨干攻克生产难题,改善职工工作生活条件,让职工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支部通过一件件实事、一次次服务,架起党群“连心桥”,使党的主张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推动党建与业务融合是支部建设的活力源泉。支部建设不能“两张皮”,必须与中心工作同频共振、同向发力。在机关单位,支部围绕职能职责设立“党员先锋岗”,推动党员在服务群众、优化营商环境中担当作为;在科研院所,支部组织党员攻关科研项目,把实验室作为党性锻炼的战场,让创新成果服务国家需求;在学校,支部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学科研,引导党员教师既当“经师”又做“人师”。通过找准党建与业务的结合点,支部建设有了具体抓手,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有了施展平台,实现了“抓党建、强业务、促发展”的良性循环。
支部强则全局强,基础牢则事业兴。加强支部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久久为功、持续发力。唯有始终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以规范建设为基础,以服务群众为宗旨,以作用发挥为目标,才能让每个党支部都成为坚强战斗堡垒,为党的事业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