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技术与工程学院“辅导员+”工作室理论成果展(五)

2020-09-02 14:16:39 翟照东

计算机技术与工程学院自2019年4月3日成立“辅导员+”工作室以来,在日常工作中推行了“辅导员+”的全新工作模式。根据每个辅导员专业能力、个人潜力以及所擅长的工作领域,成立了9个具体的“辅导员+”工作室,包括:

2.jpg

由辅导员老师作为负责人,带领相关学生干部和各层次骨干组成工作室团队。通过“辅导员+”工作室的成立,使辅导员既可以成为解决实际困难的指导者,成为具体工作的策划者,又能成为细致、深入思考工作发展的研究者。

经过一年多的建设和运行,各工作室在规范性、效果性、成就性上有了显著提升,取得较好的工作实效同时,形成了一批理论成果,为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今日起,学院将用专题版块把各“辅导员+”工作室的成果一一呈现。

60.png

摘要:在信息化爆棚的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挑战。高校思政工作仍存在思想重视程度不足、工作缺乏创新和连续性、思政工作与学生学习、生活、日常活动的贴合性不强等问题。为此,构建“三全育人”工作创新机制,充分利用数字化信息平台,打造家长、教师、学生、学校、社会热点之间的协同机制,培养学生的持续学习习惯,促进学生和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从而打造富有特色的信息化高等教育校园是本研究的目的所在。

关键词:三全育人;创新机制;数字化信息平台;协同机制;

61.jpg

在信息化时代,互联网思维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式提供了新的视角。构建和完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协同机制,是新时代背景下推动高校思政科学化、规范化、高效化、系统化的必由之路。现阶段,在“生态思维”“用户思维”“价值思维”的分别驱动下,“全员”育人机制、“全程”育人策略、“全方位”育人生态应运而生。

在互联网思维的影响下,三全育人的策略在高校中得到了充分的实践。在信息化背景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信息化的相互融合,始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开展各项工作,将大学生思政品德教育纳入到检验大学生教育的指标中来,将思政教育和社会热点问题、核心问题、形势与政策问题、以及文化等领域全方位地结合起来,在专业培养、资助育人和教学体系三大体系的基础上,展开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模式。

此外,高校思政工作者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思维,运用网络教学资源,不断地创新教学内容、改变教学策略、更新教学方式,以学生可接受的传授方式实现育人的目标。同时,在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和数据时,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走进学生个体,解决学生在思想、心理、生活等各方面遇到的问题,打破师生之间的隔阂,从而进一步保证实践创新教学效果的实现,最终实现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的思政教学目标。

62.jpg

现阶段,“三全育人”工作是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而展开的,最终目标是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但是,在这一目标实现过程中面临以下几个困扰:

(一)信息化时代“全员育人”仍未形成合力

目前,高校普遍存在过于重视专业课,忽略思想政治教育课的现象,这种重“才”轻“德”教育现状,导致了在大学教育中将专业成绩作为衡量学生是否优秀的关键标准,对于思政教育关注度的不足,会影响学生的长期发展。

此外,部分高校存在这样一种常见的认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辅导员的事,思政教师只负责授课,不负责解决学生个体存在的问题,思政教育只是辅导员队伍一家的事。这种错误的认知导致辅导员队伍成为学生思政工作的主力军,真正参与到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教职工人数少。专业教学、党政管理和后勤服务等部门各自为政,职能部门之间契合度差,并没有发挥相应的作用。此外,思政教育中仍存在学生、家长和社会参与度低的现象,没有形成家、校、社会合一闭环局面,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提升。即全员育人的理念尚未完全形成,全员育人的格局有待形成,全员育人并没有发挥合力作用。

(二)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缺乏连续性“全过程育人”断档

高校思政教育不能贯穿始终,缺乏连续性。高校普遍对刚进入校门的大一新生思想政治教育抓的紧、管得严,对于大二管得相对较严,对于大三、大四的学生要求较少,使得高校思政教育缺乏持续性。思政教育是一个全时刻、全天候的教育过程,要贯穿在每时每刻。就现阶段高校的普遍情况而言,存在以课时教育为主,在课余时间对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较为松懈,并没有贯穿于全时刻、全环节。

此外,在思政教育中,存在理论课堂与实践相脱节的情况,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教师的供给并不一致,第一课堂与第二、第三课堂脱节严重。学生对于思政课本身存在较多的困惑,课堂教育的效果并不明显。

(三)“全方位育人”形式过于单一学生接受度明显不够

长期以来,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课的一致反映是:教师的思政教育内容枯燥、高大上,不能与学生关心的实际问题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与学生的成长成才、校园文化建设、日常管理、心理健康等相贴合。各学科教育教学较为独立,思政教育引导作用发挥不到位,注重“术”的教育,对于“德”的重视度不足。

此外,教师的教学方式过于单一,与互联网结合程度不高。大数据、云计算、两微一端等已经贯穿到学生学习、生活、社会实践的方方面面。但是,高校利用互联网的手段提升思政工作方面做的仍然不足,手段、内容、形式单一,互联网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并未实现有机的统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模式作为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是实现思政育人工作实效性的重要手段,是新时期大学生全面协调发展的关键所在。

63.jpg

(一)“三全育人”创新工作机制是解决“全员育人”未形成合力的关键

针对信息化时代“全员育人”仍未形成合力的现状,“三全育人”创新工作机制的探索可以进一步强化思政教育在育人方面的战略主导地位,优化教育资源,更新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能够进一步克服高校思政教育中职能部门各自为政,学生和家长参与度低、社会力量偏弱等缺乏合力的问题。

(二)“三全育人”创新工作机制是克服“全过程育人”断档现状的需要

针对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缺乏连续性,“全过程育人”断档的现状,“三全育人”创新工作机制的探索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克服思想政治教育缺乏持续性,思政教育并未实现全时刻、全环节的问题。可以进一步改善教育力量薄弱的这一现时困境,从而形成线上线下、课堂课余、大学生不毕业思想政治教育时时刻刻的教育新机制。

(三)“三全育人”创新工作机制是解决“全方位育人”形式过于单一的现时需要

针对“全方位育人”形式过于单一,学生接受度普遍不高的现状,“三全育人”创新工作机制能够提高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科学性、时代性,能够有效地克服思政教育的理论性和实际需要性相脱节的现状,能够实现教师教学内容的供给和学生实际需求的相对平衡。拓宽思政教育新渠道,打破师生之间身份产生的壁垒,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和实效性,进一步提高思政教育工作的开放程度,不仅可以满足大学生全面协调发展的需要,而且可以帮助学生适应社会环境变化发展的需求。

64.jpg


(一)完善体制建设

“三全育人”创新工作机制的实现在于不断更新“全员育人”模式,形成合力。将党建与思政相结合、教学和学工相结合、群团活动与学生成长相结合、教学和科研相结合、学院与家庭相结合、社会与学校互相协调,班主任、院系辅导员、思修课程教师、学工部门等各方面要同部署、同安排和同考核,共同开创高校思政工作的新局面。

同时,进一步丰富教育资源,最终形成校内为主、校外为辅,以辅导员、思政教师为中间力量,以学校其他职能部门、家庭为辅助力量,多方共同合作,共同帮助学生成长成才。形成多方向、多群体、齐用力的教育机制,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社会实践的方方面面,突出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全环节、全时刻的教育

高校思政教育应该贯穿大学生学校生涯的始终,整个教学过程应该保持连续性、紧密性,课堂与课余、线上与线下应该环环相扣,紧密衔接,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从大一到大四,根据每个年级的实际需求,制定出相适应的教学内容。

大一新生面临新的环境,刚入大学的好奇心和兴奋感减退后,迷茫、失落、焦虑、担忧就会随之而来。此时,如何正确及时地引导新生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思维方式,避免心理的强大落差导致的行为失范,是高校思政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高校应丰富思政课程体系,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涵盖心理健康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大二阶段,学生度过了较为丰富多彩的大一生活后,应该加强学生对自身专业的了解和认同。这个阶段,应该设置专业课程,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大三是学生提升专业能力的重要时间段。此时,应该鼓励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和实验,多参加双创活动。大四阶段,是学生压力倍增的时刻,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应该加强职业规划教育,完善学生的就业知识结构。

(三)凝聚资源,实现全方位育人

立足课堂,发挥第一课堂的作用,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通识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是实现全方位育人的关键所在。同时要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加强社团建设,举办学生喜闻乐见的特色活动,将特色融于品牌之中,将第二课堂的作用发挥到最大。此外,互联网作为思政教育的主阵地,应该正确地利用这个思政平台。此外,要充分把握“互联网+”的新形势,探索网络虚拟空间开展“互联网 +”育人的“微方式”,拓展网络思政空间,增强网络思政的实效性,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网络虚拟空间的育人作用。

基金项目:

1.2020年度吉林省教育厅“十三五”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专项)课题,《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工作中构建信息化共享机制研究》,项目合同号:JJKH20200642SZ。

2.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高校思想政治研究专项课题,《新时代高校在“双辐射”机制下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共生效应研究》,课题批准号:GS18046。

作者简介:

翟照东,男,长春工程学院计算机技术与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辅导员+党建”工作室负责人。近两年,曾主持完成省级党建和思政专项科研项目2项,以第一作者发表国家级论文1篇,省级论文3篇。

责任编辑:张海霞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构建“三全育人”工作创新机制,充分利用数字化信息平台,打造家长、教师、学生、学校、社会热点之间的协同机制。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