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艺术讲台,实践美育浸润
在艺术教育的课堂中将“艺术为人民的观点”贯穿于工作是扎根文化发展之路的基本方向。放眼今天,当我们接过前辈手中的画笔“艺术为人民”的书写方式从未改变,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应是共产党员毫不动摇的决心。站在高校艺术教师的角度,人民就是课堂上千千万万可爱的学生们,他们不单是人民也是未来国家的栋梁,是未来国家发展的支柱;我们的教学工作就应围绕他们而展开,给予他们正确的艺术观引导,从而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回到高校艺术教育的本质,我们的目的是什么?这个问题是教育指导方针决定的,早在1957年,国家首次提出德智体全面发展,后来进一步发展、总结,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其中的美育指通过教育提高全民艺术素质,美学素质。很多人不理解美学素质的提高有什么用?既不能促进经济也不能提高国防。这个认知是绝对错误的,如果青年一代的审美出现了问题,就很容易迷失文化方向。所以高校艺术教育的核心是传统审美观的普及,传统审美意识形态的提高。我们必须在工作中坚守文化阵地,让中国优秀文化成为贯穿艺术教育的核心线。
那么,为何要坚守传统文化阵地呢?作为把文明古国文化传承到现代的国家,中国文化是是一个不曾断代的文化体。这足以说明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也能够体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稳定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之后的每一次国家重要会议和历史节点传统文化保护和发展都是国家工作的重点,这些都折射出国家对文化战略的重点关注。在今年的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政协联组会时说道:“教育上必须把牢,从小培养爱国心。”对于青年一代而言,如果连文化自信的都不到又如何能够培养出他们的爱国之心呢?正如在那些被西方精心包装过的“西方文化优势”蛊惑的人,背弃中国传统文化,最后都成为失去文化自信没有“根”的人,所以我们必须要通过教育为学生建立文化自信,当坚定文化自信就能滋生出爱国之情。
那么就到了关键的一环,如何通过艺术教育工作建立文化自信呢?历史已经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方向,那就是让中国优秀文化成为贯穿艺术教育的核心线。结合2020年《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202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美育成为高校艺术教育工作普及化的目标。要求各级学校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坚定文化自信,以浸润作为美育工作的目标和路径,将美育融入教育教学活动各环节,通过美育工作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梳理正确的审美观,最终达到坚定文化自信的目的。
纵观中国的历史长河,优秀文化留下了众多的美学教育素材。彩陶文化作为中国早期的艺术产物,表面的彩绘花纹不但体现了先祖们精致的技艺,也反映出他们探索自然的动力;青铜文化体现了中国冶炼科技文明的同时,青铜器花纹也记录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天地万物的敬仰,是中国“天人合一”文化的体现。敦煌文化伴随丝绸之路产生,成为中国与西方经济交流中的一颗明珠,通过艺术的手段记录了不同时期丝路上的故事,也证明了中国古代对全球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瓷器文化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器物,凡尔赛宫的青花瓷彰显了那个时代欧洲国家对东方大国文化艺术的顶礼膜拜。除此之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书法、国画、剪纸、刺绣等等无一不是教学中能够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自信的素材,只有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抽丝剥茧找到能够与教学目标契合的知识点并进行思政教学设计才能完美的让传统文化通过浸润的方式影响到学生。如果说这些知识点就像一颗颗珍珠,那么当这些珍珠串起来就能够形成一条完美的项链,中国传统文化的项链,一串闪闪发光的项链。
都说教师就是园丁,要相信只要种子,细心呵护,认真浇灌那么这可小小的“种子”总有一天会成为参天大树。而学生们,最可爱的人,在文化沁润的教学中得到成长,开出了美丽的艺术之花,他们用手中的艺术工具设计出了对祖国航天事业的期待、对红船精神的传承、对一带一路的向往……

图片1
美育沁润,之所以叫做沁润,就是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让文化像水一样,默默地影响、修正;最终让文化的根基在大学生的心中成为汪洋大海。借用鲁迅的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 “孺子”在这里就是说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一切党员,文艺工作者,都应该学鲁迅的榜样,做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当代的高校艺术工作者,我们要有甘为“孺子牛”的觉悟,扎根讲台,用我们的知识和教学手段将传统文化以艺术之美的方式沁润给每一名学生。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