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由成都师范学院文学院、中华传统文化学院,成都师范学院孔子学堂主办,成都方志馆成都师范学院分馆、成都市温江区文广体旅局、成都市温江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成都市温江区寿安镇人民政府承办的文化公益专题讲座“古代石桅杆考述”在温江区寿安陈家大院成功举行。此次活动特邀巴蜀文化研究专家徐平教授为主讲嘉宾,成都师范学院文学院、中华传统文化学院文史贯通班学生、温江区文联社科联相关同志及寿安镇文物保护工作者等50余人参加了讲座。
师生、志愿者在陈氏宗祠纪念馆前留影
在讲座正式开始前,成都师范学院中华传统文化学院副院长张瑞与寿安镇人民政府农文旅融合发展组团负责人杨忠全共同签署了《陈家桅杆历史文化遗产研究项目合作协议》。
徐平教授结合多年来实地田野调查的成果,全面解读了石桅杆背后的社会文化内涵及其现实意义。徐教授在讲座中分享到,桅杆,本义为舟船上悬帆挂旗用的柱杆,陈家石桅杆所说的“桅杆”,与舟船上的桅杆迥然不同,只不过是在形态上相似而已。徐平教授在走访了省内外多个桅杆所在地后发现,石桅杆为俗语,常简称为“桅杆”,另有石桅、石桅子、桅帜、石旗杆、旗杆等叫法。需要注意的是,四川以外的其他地方,多将其称作“石旗杆”,徐教授指出石桅杆由早期旗杆演变而来。
徐教授走访南江侯家镇广教村发现的吴三策墓享堂壁画(清嘉庆十七年)
根据用途,石桅杆可分为两大类:威仪敦礼与崇祀许愿类、功名彰表与优贤扬历类。两者意义不同,竖立的场合也有所区别。威仪敦礼与崇祀许愿类石桅杆,主要作为一种仪礼形式,用于树立威严、表达庄重,令人敬仰或尊畏;同时,它也可作为礼拜器物,满足信众的心理需求。这类石桅杆多竖立于衙门、贡院、寺庙、会馆等公共建筑的前后或内部,象征着权威与信仰。
龙泉驿幸福村土地庙前的石桅杆
绵阳吴家镇青龙庙前的石桅杆
功名彰表与优贤扬历类石桅杆,类似于我们常说的“丰碑”,主要用于荣宗耀祖、彰显门庭、敬重先贤、教化后人。这类石桅杆通常由民间为科举功名者竖立,传统社会里,大多数人走向仕途必须通过科举考试,荣华富贵亦由此而来。桅杆,渐渐成为一种文化符号,传递出来的信息是读书与进取、学养胜过富贵。桅杆的建造虽无官方规定的形制与规格,但遵循一定的惯例与讲究。例如,举人立单斗桅杆,进士立双斗桅杆,以此区分功名的高低。
渠县三汇镇重石村蒲氏宗祠
南江县正直镇龙潭村何家祠堂
此外,徐教授特别提到,陈家大院的这对石桅杆虽看似双斗,但实际上属于单斗桅杆。最顶上的“斗”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斗,更多是一种装饰物,展现了古人在形制上的巧妙设计与文化表达。
徐教授讲述功名桅杆画面
“川渝境内,现在能看到的石桅杆,大多残损。完整保留下来的石桅杆很少。”徐教授在分享中如是说。陈家桅杆为川西地区稀见的、规模宏大与建筑设施齐全的古代祠堂,也是温江区内独特的和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对陈家桅杆即陈氏祠堂进行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可持续保有的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要设计与开发极具在地文化资源特征的旅游产品或文创产品,结合温江区与寿安镇的其他资源优势,加大力度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宣传。
徐平教授回答学生提问
讲座结束后,成都师范学院文史贯通班学生孙瑜向记者说到:“听了徐平教授对于古代石桅杆的考述,让我对如何研究一个具体的历史文物遗迹有了很大的启发,需要从它的纵向、横向方面去剖析,构建一个完整的脉络,文物保护不仅是守护历史的记忆,更是为未来创造文化财富。我们应以更开放的视野和更创新的方式,守护历史,传承文化,让文物真正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