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陕苏区红色金融展开幕 师生共叙“薪火·传习”

2025-04-14 09:24:05 孙玮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弘扬红色文化,传承革命薪火,成都师范学院文学院孔子学堂于4月2-11日举办“薪火·传习”系列活动之川陕革命根据地红色金融文化展。本次活动通过红色主题展览、专题讲解等多种形式,引导广大师生在红色文化熏陶中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

11

主题展览海报



4月2日,活动在成都师范学院第一教学楼C-D大厅拉开帷幕。本展览通过珍贵的历史图片和文献资料,呈现出川陕革命根据地川陕省苏维埃政府所开创的金融事业在根据地的建设发展乃至中国革命胜利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展览期间,吸引了众多师生驻足观看。

22

师生驻足展板认真观展



4月9日,西南财经大学货币金融博物馆师生来到成都师范学院讲解金融文化展。

“1932年冬,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主力战略转移到川陕交界地区。”西南财经大学石宇涵同学指着展板中的历史图片娓娓道来,“在当地革命武装与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红军迅速解放了四川通江县、南江县、巴中县,创建了以通江为中心的川陕革命根据地。”她专业的讲解和生动的叙述吸引了大批观众驻足聆听。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师生们重温了革命先烈英勇斗争的光辉事迹,切身感受革命年代的艰苦卓绝。

44

志愿讲解员声情并茂进行讲解

川陕革命根据地金融体系是工农民主专政的重要经济支柱,其发展历程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早期金融实践的探索与创新。1933年3月,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颁布《经济政策(草案)》,系统构建了以工农银行为核心的金融框架,通过信贷调控、货币发行和金融监管三大职能,为根据地经济运转提供了制度保障。在实践层面,苏维埃政权设立印钞厂与造币厂,由省工农银行统一发行货币,并建立严格的兑换机制,既保障了红军军需供给,又通过调控货币流通量有效抑制了通货膨胀。这一体系具有鲜明的战时经济特征:一方面以支持革命战争为首要任务,通过银行基金充实和物资统购保障前线供给;另一方面积极服务经济建设,通过低息贷款扶持合作社运动,促进工农业生产和商品流通,形成"财政-金融-生产"的良性循环。其历史意义不仅在于稳定苏区金融秩序,更开创了人民政权金融事业的雏形,为后来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的金融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在中国革命金融史上书写了承前启后的重要篇章。

66

展板主题鲜明,内容详实

此次川陕革命根据地红色金融文化展在师生中引起热烈反响。西南财经大学货币金融博物馆主任尚元在讲座中表示,通过展览,能够系统展现川陕苏区红色金融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尤其是川陕省工农银行发行货币、实行低息借贷等创新实践,生动诠释了革命先辈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无私奉献精神,为新时代传承红色基因提供了鲜活教材。

33

部分策展师生留影

为贯彻落实学校第三次党代会确立的目标任务,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土壤,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成都师范学院文学院、中华传统文化学院以“薪火成师”党建品牌建设为引领,积极扩大服务半径,在校内外开展“薪火·传习”系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与实践活动,探索共建共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长效机制,充分激发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努力参与并推动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可及性,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拥有更多的传承载体、多样的传播渠道和广大的传习人群,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做出了有益探索。

责任编辑:徐传东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弘扬红色文化,传承革命薪火,成都师范学院文学院孔子学堂举办“薪火·传习”系列展览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