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强国行】衣为先,人为本,数智非遗重铸文化自信——环境艺术设计学院教工党支部书记朱金艳的双带头实践

发布时间:2025-06-15 19:17:22

党建引领·赋能强国实践

第三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传播与创新发展论坛于2025年6月7日在东华大学拉开帷幕,来自五湖四海的非遗传承者、学者和科技精英齐聚一堂,共同探讨非遗的数字化转型之路。

1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传播与创新发展论坛”创办于2023年,每届论坛还将发布“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传播研究报告”。历届论坛吸引了包括来自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清华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山东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等海内外院校的文化学、管理学、传播学、设计学、艺术学、计算机科学、社会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等领域的学者和产业专家参会,共同探讨非遗的保护传承与社会素养、产业发展与社会需求等前沿话题。论坛曾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日报、中国社会科学、中国新闻网、腾讯新闻网、西安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

2

本次论坛由上海交通大学南加州大学文化创意产业学院、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西北工业大学计算与艺术交叉研究中心等学术机构共同组办。

论坛分三个板块,一从现实到虚拟的畅想;二通过跨界融合以及科技赋能,实现非遗与科技的共续发展;论坛前期向全球征集数智化非遗相关论文,涉及文化产业、计算机科学、传播学、设计学、艺术学等不同学科海内外学者和业界人士积极参与,形成交叉学科视角下的思想碰撞,探索数字时代下非遗发展的新问题、新挑战、新机遇,共商非遗发展的新路径。通过学术专业对入围论文的点评,汇集学界智慧畅谈非遗发展,引领范式革新。

3

三学术枢纽和智汇星丛,来自国内外顶级权威期刊的五位主编——刘俊(中国传媒大学学报《现代传播》编辑部主任)、郑素侠(《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方长明(《中南民族大学学报》编辑部副主任)、方晓风(《装饰》杂志主编)和薛可(Telematics and Informatics Reports 主编、Telematics and Informatics 副主编)围绕“非遗学术生产的跨学科方法论革新”与“理论范式创新成果转化路径”两大核心命题展开重量级对话,系统性推动学术成果向政策转化与公共传播渗透,彰显中国非遗研究在全球学术版图中的话语权与引领价值。

4

“非遗智能传播与活态传承”“非遗数字再现与文化留存”“非遗美学设计与跨界创新”三个主题论坛分别由上海交大-南加州大学文化创意产业学院副院长薛可教授、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刘慧教授、东华大学上海国际时尚创意学院院长李峻主持,现场讨论气氛热烈。最终论坛分别评选出了3篇最佳论文和3个最佳展示,表彰了该领域的优秀研究学者的成果与传播实践。在这场思想碰撞的盛宴中,成都艺术职业大学环境艺术设计学院教工党支部书记、环艺教研室主任朱金艳以《数智赋能非遗,非遗激活乡村庭院—以自贡扎染的数字化创新实践为例》的论文,获得与会专家学者的肯定并荣获此次论坛论文“最佳展示奖”,充分展现出朱金艳书记学科带头和党建带头的双带头风采,在强国行行动中走出坚实的学术带头路,诠释了基层党支部在“强国行”战略中引领文化自信的先锋担当。

5


6


7


8

先锋带头·双轨驱动学术与党建

自贡扎染,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千年的文化底蕴与精湛技艺。论坛的学术分享环节,朱金艳展示了自贡扎染工艺数据提取方面的成果,详细阐述了从传统工艺到数字模型的转化过程,以及这些数据在非遗创新设计中的应用前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方晓风副院长对朱金艳的科研方向和长期坚持给予正面评价,他表示,朱老师以职业高校的力量,在非遗工艺数据化领域取得成绩,为非遗的传承与创新提供新思路,更为高校在科研创新方面树立了典范。这份肯定,不仅是对朱金艳个人努力的认可,更是对成都艺术职业大学科研实力的高度赞誉。

9(1)


10


11


12

作为教研室主任,朱金艳以自贡扎染工艺数据提取项目为契机,积极推动学科发展,带领团队围绕数智非遗,构建跨学科的研究体系,整合多学科的优势资源。2025年,牵头成立校外“数字非遗人居环境创研中心”,为非遗研究与传承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场地,未来将培养出一批既懂非遗文化又掌握现代技术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同时也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中,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培养为国所用,对党忠诚的新时代人才。通过此次论坛,显著提升了成都艺术职业大学在非遗与艺术设计领域的影响力。

作为党支部书记,朱金艳书记带领团队以“衣为先”的使命深耕自贡扎染,将党建工作中的“攻坚克难”精神转化为科研动力,关于自贡扎染,从理论提升到工艺数据的提取,以及AI辅助设计,朱金艳记录下每一个步骤的关键参数,带领团队运用现代数字化技术,对扎染的染料配比、捆扎技法、浸染时间以及针法、力度等工艺进行全方位数据整合和数据采集,将传统工艺转化为可量化、可复制的数字模型,为下一步实现自贡扎染的数智化奠定基础。

朱金艳书记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将党建工作与非遗研究深度融合。组织了“党旗红与非遗美”的专题活动,环境艺术设计学院教工党支部为深化校地党建共建,推动非遗文化创新发展,构建“高校党支部+社区”联动机制,打造“非遗传承+设计赋能”的实践课堂,培育社区文化内生动力,通过提升合伙人技能增强社区群众的文化自信。

环境艺术设计学院教工支部与社区结对共建以后,对坛罐创生社进行了空间改造、开展了4次扎染技能提升培训,2次书法交流学习,1次花艺艺术审美提升活动,共服务了社区居民200余人次,协助创作扎染、书法作品50 余件,“党旗红”与“非遗美”相遇,点亮社区文化建设“美好时光”,贡献高校力量。

强国行·非遗传承中的红色力量

从论坛上的学术争鸣到社区里的文化惠民,环境艺术设计学院教工党支部以“党建红”绘就“非遗彩”,让千年扎染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正如朱金艳在论坛分享中所说:“非遗数智化不仅是技术创新,更是文化传承的使命担当。作为基层党支部,我们要在强国征程中扛起文化自信的旗帜,让传统技艺成为凝聚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此次论坛的成果既是朱金艳个人作为“双带头人”的榜样彰显,更是党支部以党建引领学科发展的生动实践。未来,支部将继续深化“党建+非遗+科技”模式,在培养大国工匠、服务国家文化战略中书写更多“红色非遗”的创新篇章。

责任编辑:陈琳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环境艺术设计学院教工党支部书记朱金艳荣获第三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传播与创新发展论坛论文最佳展示奖。
    热度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