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聚合力,非遗赋能焕新篇——环艺学院教工党支部用非遗点亮新津复兴街
为深入贯彻落实城市更新行动要求,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下“文化赋能+设计创新”的双轮驱动作用,成都艺术职业大学环境艺术设计学院教工党支部以实际行动践行“服务地方、文化传承”的使命担当。5月29日至6月1日,在党支部书记朱金艳带领下,教师李昊雨及8名青年志愿者组成服务团队,携非遗扎染与编织艺术作品进驻新津复兴街桉树林市集,让古老非遗技艺在市井烟火中焕发新生。成都艺术职业大学副校长甘庭俭亲临现场指导,对党支部将党建工作与专业实践深度融合的创新举措给予高度肯定。
党员先锋带头,构建非遗活化矩阵
环境艺术设计学院教工党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党员教师带头深耕“非遗技艺+现代设计”的转化路径,精心策划三大系列作品,形成“文化传承+实用功能”的完整生态链。
1.扎染生活美学系列
在党员教师的指导下,团队将传统扎染技艺与现代生活需求相结合,开发出围巾、靠垫、桌布等服饰及家居布艺产品。蓝白交织的经典纹样经过设计创新,成为兼具艺术性与实用性的日常用品,让非遗技艺真正走进百姓生活。
2.编织文创产品系列
党员教师带领学生深挖绳编等传统工艺的现代价值,以“自然材料+空间美学”为设计理念,打造出适配现代家居风格的装饰摆件。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手工编织的细腻质感,更彰显了环境艺术设计的专业特色,是党建引领下“传统工艺活化”的生动实践。
3.端午限定体验项目
结合端午民俗,党支部特别设置“扎染粽子香囊”手作互动区。党员教师与志愿者共同指导市民完成折叠、捆扎、染色的全过程,将非遗技艺与传统节日文化深度融合。活动期间单日参与体验超50人次,一件件承载着匠心与祝福的香囊,成为连接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纽带。
党建融合产教,实现双向赋能共赢
此次活动是环境艺术设计学院教工党支部探索“党建+产教融合”模式的重要实践,通过“布展—售卖—用户反馈”全流程参与,构建起“非遗传承—设计创新—经济服务”的闭环体系,实现多方共赢。
1.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在党员教师的带领下,学生全程参与市场调研、产品开发与现场运营,将课堂所学的非遗文化理论与商业实践相结合。近60件参展作品中,30件成功实现商业化转化,让学生深刻理解“非遗文创服务区域经济”的内涵,在实践中锤炼专业技能与综合素养。
2.激活地方文化经济
非遗作品的展示与互动体验吸引了大量市民驻足,为复兴街带来显著客流增量。党支部创新打造的“文化IP+消费场景”模式,不仅提升了街区的品牌调性,更让当地群众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实现了文化传播与经济发展的双向赋能。
3.彰显党建工作成效
此次活动是党支部非遗活化特色工作的生动体现。通过党建引领,学院进一步明确了“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发展方向,为后续依托校企合作平台打造非遗创新基地、培养兼具传统文化底蕴与现代设计思维的“能工巧匠”奠定了坚实基础。
坚守初心使命,绘就非遗发展新篇
环境艺术设计学院教工党支部始终坚信“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能与现代生活对话的‘活态文化’”。此次“非遗进市集”活动,是党支部践行初心使命的具体行动,实现了三大价值突破。
1.创新文化传播方式
以年轻化、生活化的表达重构非遗叙事,让扎染香囊、编织摆件等“小而美”的文创产品成为流动的文化载体,推动传统技艺在当代社会的活态传承。
2.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党支部将“服务地方经济”纳入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传承非遗文化中增强“文化自信”,同步提升设计、运营、沟通等复合能力,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的高素质艺术人才。
3.构建区域协同机制
活动搭建起高校与地方政府、社区的联动桥梁,为后续开展“非遗进社区”“文创赋能乡村振兴”等项目积累了宝贵经验。目前,党支部已与当地达成合作意向,计划设立“非遗创意工坊”,持续输出兼具文化内涵与市场价值的设计成果,让扎染与编织艺术成为城市更新中的亮眼文化符号。
环境艺术设计学院教工党支部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继续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深耕非遗活化与地方服务,让党建之花在文化传承与区域发展的沃土中绚丽绽放。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