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聚合力 非遗传承润彝乡 ——"彝乡研韵 非遗传薪"三下乡实践活动总结
七月的喜德县光明镇甘哈觉莫村,青山如黛,彝歌悠扬。2025年7月6日至12日,在休闲旅游学院党总支与甘哈觉莫村党总支党建结对共建的引领下,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休闲旅游学院教师党支部与休闲旅游学院学生党支部共同组建“彝乡研韵 非遗传薪”研学小分队,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传承之旅。这支由11名师生组成的团队,以非遗文化为纽带,以教育帮扶为载体,在彝乡大地上谱写了一曲动人的青春之歌。
党建结对强基础,红色引领乡村梦
为了摸清喜德镇甘哈觉莫村发展现状以及对于党建联建、学生暑期三下乡的需求,2025年6月12日,休闲旅游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史伟带队,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休闲旅游学院教师党支部书记文绍琼与休闲旅游学院学生党支部书记王雅莉及休闲旅游学院党总支委员、学管办副主任蒲颂平等一行深入喜德甘哈觉莫村进行党建结对需求调研,与喜德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张勇同志、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驻村老师王春运和罗捷等、喜德县甘哈觉莫村总支书记及党员代表进行座谈,精准对接了甘哈觉莫村在党建、教育、科技等方面需求。为后续暑期三下乡和党建联建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深入调研摸实情 方案定制显初心
活动伊始,团队成员便深入村寨开展为期一天的田野调查。他们走访了三位彝族非遗传承人,记录下珍贵的口述历史;走进二十余户村民家中,了解孩子们的教育需求;与村“两委”、学校老师多次座谈,反复打磨活动方案。"我们不仅要带来活动,更要带来真正适合当地孩子的文化体验。"团队成员在调研笔记中这样写道。正是这种务实的态度,让后续的每一项活动都精准对接了当地需求。
非遗课堂显匠心 文化传承有新意
清晨的阳光洒在光明镇联合小学校的院子里,几十个孩子正围坐在扎染桌前,小心翼翼地用棉线捆扎白布。团队成员小赵耐心地讲解着古老的扎染技艺:"这是中华民族传承下来的智慧,每一道褶皱都会在染缸里变成独特的花纹。"当孩子们展开自己亲手制作的蓝印花布时,惊喜的欢呼声此起彼伏。
茶艺演示现场更是别具一格。团队特意从学院带来了专业的茶艺器具,在彝族烤茶的基础上,创新设计了"双语茶艺"展示。小老师们用普通话和彝语交替讲解,让孩子们在茶香氤氲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原来我们每天喝的茶还有这么多学问!"12岁的阿的伍加兴奋地说。
最令人动容的是粮食画创作环节。小朋友们用红豆、绿豆、玉米等五谷杂粮,用心制作出一幅幅作品。看着自己亲手制作的画作,小朋友的脸上绽放出喜悦的笑容。这是他们第一次接触粮食画,这次的经历会给它们心中种下传承非遗的种子。
多元活动润童心 党建共建结硕果
除了非遗传承,团队还精心设计了系列素质拓展活动。抢椅子游戏时的欢声笑语,手工DIY时的专注神情,颁奖仪式上的自豪笑脸……每一个瞬间都让人感受到教育的温度。
最后一天下午,迎来了本次三下乡的结营仪式。三下乡团队邀请了甘哈觉莫村文书何峰、联合小学校副校长巴久木衣老师与周保德老师、学校驻村教师罗捷共同参与。活动伊始,由罗捷老师将前期队员们精心筹备的粮食画作品《彝汉相契 薪火共承》郑重赠予学校。每一粒粮食都经过精心挑选,每一处细节都凝聚着深情厚谊。这幅作品不仅是对农耕文化的创意诠释,更寄托着“珍惜粮食、热爱生活”的教育意义。当这幅作品在结营仪式上赠予学校时,在场的老师和村民无不为之动容。同时,团队向学校捐赠的文体用品也被妥善保管。
夜幕降临,彝族达体舞的旋律响起,师生们在小朋友的带领下拉手跳起欢快的舞蹈。这一刻,文化的隔阂消弭无形,真挚的情感在火光中交融。当团队踏上归程时,孩子们依依不舍地追问:"老师,你们什么时候再来?"这个简单的问题,或许就是对这次活动最好的肯定。
据悉,此次三下乡活动共开展非遗课程5场,素质拓展活动2次,捐赠文体用品、手工作品20余件,惠及当地儿童90余人。这场关于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正在续写新的篇章。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