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常德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红色宣讲团为例
常德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何琼
一、基本情况
(一)“四小四大”模式建构背景
1.“八个相统一”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强调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面对高职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理论知识基础薄弱的现实状况,做到“八个相统一”,就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2.党史学习教育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必须把党的历史学习好、总结好,把党的成功经验传承好、发扬好。在这一背景下,将理论知识与本土红色资源进行有效媾和,组建大学生红色宣讲团。
3.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的要求。2022年8月,教育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了《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在方案中明确提出要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教育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二)“四小四大”模式下组建的大学生红色宣讲团
根据该模式的架构,马克思主义学院于2021年组建了大学生红色宣讲团,成员人数从组建时的12人扩展为现如今的近三百人,其活动从最初的党史知识学习到现如今的政治理论宣讲、专业技能服务、红色故事展演、二十大精神宣讲、红色场馆解说等,在翦伯赞生平业绩陈列馆、林伯渠故居开展长期宣讲活动,近3年来共开展活动60余场次,服务群众超万人。红色宣讲团成员在各项培训和活动中成长为专业素养高、思想品德好的骨干,积极参加省市级各项竞赛,2021年参加大学生“挑战杯”红色专项竞赛获国赛二等奖,所拍摄视频在央视教育频道进行了展播,近三年来有20人参加职业技能竞赛,8人获得一等奖,形成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二、主要做法
常德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以下简称马院)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四小四大”模式运用于大学生红色宣讲团,从而不断提升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性与实效性。
(一)“四小四大”模式解读
1.以“小切口”构建“大思政”。在大学生红色宣讲团顶层设计中,构建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统筹校内外各育人力量,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以大学生红色宣讲队伍的打造、培训、服务、宣传等环节为切口,构建起“大思政”格局,使思想政治教育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2.以“小机制”联通“大平台”。建立思政顾问工作机制,作为大学生红色宣讲团与外界育人力量连接的平台,首先连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其次连接社会育人力量,与常德市非遗传承人、红色展馆、英雄故居等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打造了“大平台”。
3.以“小活动”锻造“大师资”。大学生红色宣讲团通过系列“小活动”不断融合师资力量,不断提升师资水平。如因常德职业技术学院被称为“桃花源里的校园”,为更好介绍桃花品种与桃花文化,马院联合团委和农经系专家教授共同开展相关知识培训,让红色宣讲团成员成长为服务广大参观市民的“桃花能手”。
4.以“小故事”铸就“大精神”。大学生红色宣讲团以宣讲本土红色故事为主,以“小故事”“润物无声”,不断浸润学生心灵。翦伯赞读《共产党宣言》的故事、[null]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故事、潜心修学的故事;林伯渠长征中的故事、廉洁奉公的故事、开国大典主持人的故事;帅孟奇狱中斗争的故事、收养烈士遗孤的故事;王尔琢“托孤书”的故事;王新法的故事……通过倾听、讲述、展演、征文等形式,让大学生在听故事、讲故事、演故事中不断砥砺自身,提升思想境界,坚定政治信念,铸就当代青年应有之“大精神”。
(二)“四小四大”模式机制
马院成立了思政顾问工作室专门机构协调组织相关活动,连接校内外其他育人力量,整合育人资源,设计育人活动,搭建起“马院+”的育人机制。
1.“马院+”专业系部
马院思政课教师担任各专业系部的“导师”,在三个层面开展指导。第一个层面参与专业课教师的教研活动,探讨课程思政的资源库建设。马院32名教师相对固定在专业系部,并与专业课教师组建课程思政资源建设小组,参加学院课程思政大赛。第二个层面参与专业课系部学生活动设计与指导。根据专业特色与思想道德品质提升要求,马院“导师”与辅导员共同设计学生活动,参与学生社团工作指导,培养各系部红色宣讲员。第三个层面指导专业系部开展思政教育。在中国传统节日时与辅导员共同开展“我们的传统节日”思政活动,在开学时开展“开学第一课”思政教育活动。经过近几年探索,马院教师与专业课教师、辅导员共同打造了一批精品活动,在这些活动中红色宣讲员“唱主角”,在青年大学生中起到了很好的带头引领作用。
2.“马院+”团委
马院与院团委的深度合作已形成学院思政联合工作典范。两个部门将“青马工程”与红色宣讲团建设工作紧密融合,线下举办“青马工程”暨红色宣讲团培训班,由马院优秀思政教师进行政治理论专题辅导,线上由院团委进行党的二十大精神系列主题微视频推送,“青年大学习”平台督学等。共同指导红色宣讲团成员参加各项竞赛,打造极具亲和力的各项思政活动。2023年5月经过精心准备和筹划,两个部门打磨出了极具感染力的“青春心向党”音乐思政课,红色宣讲团成员表演了青春快闪、展演了红色故事、串讲思政课,思政教育效果显著,此次活动在常德新闻联播和学习强国平台进行了专题报道。
3.“马院+”社会育人力量
马院大力挖掘社会育人力量,引导青年学生从校内主动走入社会。首先建立思政课实践育人基地,与各实践基地达成共同育人协议。其次引入各领域专家“进校园”,既有思政教育的专家,也有党史研究领域的专家,还有非遗传承人,开阔大学生视野,培养兴趣爱好。在此基础上引导红色宣讲团成员开展红色文化和“德善文化”的寻访活动。
(三)“四小四大”模式操作
1.建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大平台”
马院在翦伯赞生平业绩陈列馆、林伯渠故居纪念馆、帅孟奇故居陈列馆、赵必振文化研究中心挂牌成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利用实践基地丰富的红色资源开展对学生的思政教育。
学院与红色场馆签订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协议
2.加强红色宣讲员的教育和培训——“大师资”
组织思政课教师一对一、一对多进行理论辅导,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阅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系列书籍,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系列沙龙活动,推进学院“熠熠常职”读书活动,指导学生撰写学习心得,参与社会调研,指导“活力团支部”建设,推进“青马工程”,联合校外育人力量开展培训。
3.参与翦伯赞生平业绩陈列馆的讲解工作——“大精神”
由于翦伯赞生平业绩陈列馆与学院距离较近,学生在场馆内开展活动相对便捷,所以红色宣讲团成员在此处开展活动最为频繁,于节假日在陈列馆开展讲解工作。缓解翦伯赞生平业绩陈列馆讲解人手极其缺乏状况的同时,也给红色宣讲员提供了更多服务机会和锻炼机会,红色宣讲员回答群众在参观过程中的提问,获得群众较高评价。
红色宣讲员在为群众进行现场讲解
4.宣讲走进班级与其他中小学校——“大思政”
红色宣讲团的组建与活动持续开展,形成“大思政”格局,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得以充分落实,形成了学生自我教育的良好局面。当下红色宣讲团成员已覆盖几乎所有班级,在班级利用各种契机开展班级宣讲。如2023年3月“学雷锋”之“雷锋精神”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体会交流,带领班级同学开展了深入持久的学习。
红色宣讲团成员多次走进本地两所学校进行宣讲和红色故事演绎,在这一活动中,红色宣讲团成员成为教育者,其他学校师生成为被教育者,在“施教”中深受教育是红色宣讲团成员的深切感受。
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学生能歌善舞的特长,将宣讲融入艺术,不断丰富宣讲形式,编排了红色舞台剧、话剧、舞蹈,形成节目清单,根据受众需求进行“点单式”展示。这些艺术的表达使大学生红色宣讲团更接地气,深受欢迎。
音乐思政课红色宣讲员展示活动
三、工作成效
(一)红色宣讲团解决了思政教育瓶颈问题
在构建“四小四大”模式之前,马院构建了思政教育课内实践+校内实践的模式,这样的实践模式有两个局限性。一是存在空间上的局限,学生与教师在课内校内开展实践课,不能充分运用鲜活的社会发展素材;二是存在时间上的局限,课内实践主要在思政课上课期间开展,校内实践的实施每学期一次,所以不能实现时空上的覆盖,这成为思政教育实效性提升的瓶颈。
通过打造大学生红色宣讲团,突破思政教育瓶颈,具体来说解决了如下三个较为突出的问题:
1.解决协同育人的问题。通过“马院+”的育人机制,坚持“以生为本”,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和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进行各项培训,实现各育人力量的协同育人。如下图所示:
2.解决“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融合问题。在校外组织学生参观红色基地,寻访本土红色资源,讲解本土红色故事,在基层、其他中小学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尽可能地接触社会,在社会鲜活的思政素材中拓展思政教育阵地。
3.解决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问题。在思政课堂内将“四史”学习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加强思政课的理论性。通过红色宣讲团打通课堂内外,加强思政教育实践性。
(二)红色宣讲团活动引广泛关注多次报道
红色宣讲团活动开展深入人心,既体现了思政课教学改革成果,也体现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多次被湖南日报、新湖南等媒体进行报道。同时媒体的报道反过来进一步刺激了大学生红色宣讲团成员的内生动力,所以在2022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外出服务几乎中断的情况下,红色宣讲团成员依然坚持线上宣讲,自拍宣讲视频进行展播。
红色宣讲团新闻宣传列表
序号 |
时间 |
标题 |
宣传平台 |
1 |
2021.3.5 |
“小小”五分钟 百年党史课课讲 |
常德融媒 |
2 |
2021.4.24 |
常德职业技术学院:从“倾听者”转为“讲述者”,大学生宣讲红色教育 |
新湖南 |
3 |
2021.5.26 |
在育英小学上党史课!常德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
中国教育在线 |
4 |
2021.5.27 |
一场特殊的党史知识考试 |
新湖南 |
5 |
2021.6.1 |
从“倾听者”变为“讲述者” |
湖南日报 |
6 |
2023.3.10 |
追寻红色记忆 青春蓄力前行 |
常德融媒 |
7 |
2023.5.15 |
常德职业技术学院“青春心向党”音乐思政课开讲 |
学习强国 |
(三)红色宣讲团品牌活动“双向奔赴”见成效
大学生红色宣讲团是在“四小四大”模式下构建的学生与教师“双向奔赴”的队伍,学生喜爱,教师投入,故而成效显著。
1.党史学习有成果。通过红色宣讲团活动开展,寻访红色遗迹地,阅读党史资料书,结合课堂内“党史课课讲”活动,提升了党史学习教育效果。2021年由思政课教师指导的学院党史学习教育小组参加了在湘潭大学举办的全省党史竞赛,并获得较好成绩。当前通过持续推进红色宣讲团活动实现了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
2.思政改革成品牌。该项目已成为学院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品牌,2021年立项为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项目,项目名称为《高校大学生红色宣讲团深化思政教育路径研究》,编号:21C49。2022年6月7日学院副书记徐翔参加了湖南省教育厅湖南教育政务网的线上访谈,重点介绍了红色宣讲团事迹、做法和经验。2022年依托红色宣讲团活动申报的常德市社科联课题《党史学习教育背景下高校红色宣讲团理想信念教育路径创新研究 》已经顺利结题,2023年根据红色宣讲团创新性活动申报了常德市社科联课题《释义、悟理、践行:伟大建党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三段式”结合策略研究》获成功立项。
3.学生素质提升快。宣讲团成员通过参加实践活动,对党的认识更加深刻,大学生们从党的辉煌成就、艰辛历程和优良传统中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道理,进一步形成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精神动力,在实践活动中提升全方面能力。全体宣讲团成员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参加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当下有入党积极分子165人,正式党员7人。在常德2021年8月疫情吃紧的情况下,宣讲团成员积极投身防疫前线,2022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多次封校的情况下主动担当,做志愿者,架沟通桥,当下又成长为二十大精神的宣传者,2023年7人申请加入常德市党的创新理论宣传团。
结语: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常德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具体工作中抓住了教师与学生这两个主体,做好了顶层设计,厘清了思政教育工作思路,在“四小四大”模式下建构的大学生红色宣讲团突显了红色,彰显了特色,培养了一大批“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