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湘潭县双凤村,阳光透过树叶洒下斑驳的光影。长沙南方职业学院“三下乡”的老师与同学们提着食用油和大米、牛奶等物资,踏着乡间小路走进几户寻常院落——他们要拜访村里的三位“五老”,在茶香袅袅中,听一段段藏在岁月里的故事。
推开周斌连老人的家门,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书架上码得整整齐齐的书稿。这位退休乡村教师是名老党员,他的手指抚过泛黄的《湖南省谭家山煤矿志》手稿,笑着说起编纂时的故事:“为了核实一个老矿井的历史,跑了十几个村子找老矿工聊天,现在翻起这些纸,还能想起他们烟袋锅里的火星子。”
他拿出刚修订完的《湘潭近百年诗词选》,扉页上密密麻麻写着批注。“你们年轻人啊,要多看看这些乡土里长出来的文字。” 老人摩挲着同学们的手,眼里闪着光,“文化不是装在盒子里的,是要一代代人捧在手心传下去的。”
临别时,同学们接过老人赠的诗集,封面上“岁月留痕,初心不改”八个字,比阳光更暖。
与老教师周斌连合影
“快进来坐,刚摘的南瓜藤炒着吃最香!”黄国富老人接过慰问品,转身就往厨房走。灶台边的搪瓷缸子印着“劳动最光荣”,是他年轻时的“勋章”。
“那时候修水渠,没有机器就靠扁担挑、锄头挖,全村人同吃同住干了三个月。”老人指着墙上的老照片,照片里的青年穿着补丁衣服,笑容却比阳光灿烂,“现在条件好了,但那股咬着牙也要往前冲的劲,可不能丢啊。”
聊起现在的生活,老人笑得眼角堆起皱纹:“村里给装了新路灯,看病也方便,组织总想着我们,这日子踏实!”
与老党员黄国富合影
“我每天都看新闻,知道单位现在发展得好,打心眼里高兴!” 谭祝庆老人拉着同学们坐在院中的老槐树下,一聊起曾经工作的单位,话匣子就关不上了。
他从抽屉里翻出泛黄的工作笔记,上面记着几十年前的会议记录、村民诉求,字迹工整如印刷。“干工作就像种庄稼,你糊弄它,它就糊弄你。” 老人指着笔记里的话,一字一句地说,“你们年轻人有文化、有想法,但记住,脚要踩在地上,根才能扎得深。”
当被问起对单位的建议,老人认真地说:“多听听基层的声音,就像当年我们蹲在田埂上听老乡说心里话一样。”
这场走访,是一次“青春与岁月的对话”。老人们用一生的故事告诉同学们:坚守是最长情的告白,奉献是最动人的传承。
长沙南方职业学院的师生们说,这不是结束——重阳节,他们还要带着学生们的书画作品再来,让“五老”的故事,在更多年轻的心里发芽。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