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与环境工程学院的谢学辉同学来自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的一个小山村,大一父亲因工伤去世,大三母亲因车祸离世。在生活受到重大打击的时候,谢同学并未采取自暴自弃的态度,而是选择积极面对未来的生活和学业。在学院众多老师的帮助下,谢同学刻苦努力,在专业学习不放松的同时,积极参与老师们的科研项目。最终,在第十四届湖南省大学生化学化工学科竞赛上斩获了二等奖的好成绩。此外,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成功考取了昆明理工大学的硕士研究生。谢学辉同学优秀背后的思政教育经验可提炼为三个维度:
1. 价值观引领与生命韧性培养
在家庭重大变故的至暗时刻,辅导员始终以“逆境重构生命意义”为切入点,引导其将个体伤痛转化为“家国复兴”的社会责任感。当谢学辉在考研期间陷入自我怀疑时,他的指导老师以“两弹一星”科学家在西北荒漠攻坚克难的事迹,帮助其建立“苦难是人生必修课”的辩证认知,这种价值观引导使其最终选择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相融合。
2. 实践育人中的职业素养塑造
学科竞赛指导过程中,教师团队构建了“科研-需求”对接教学法。在开发新型储能材料时,刻意引入云南省光伏弃电问题的现实案例,使谢学辉在实验设计阶段就建立“科研服务社会”的职业伦理认知。论文修改期间的多次修改与实验数据补充,不仅锤炼其学术规范,更通过期刊审稿意见的批判性解读,培养其“科研诚信是学者生命线”的学术道德观。
3. 心理支持系统的全员协同构建
辅导员团队运用“危机干预法”,在家庭变故初期建立心理缓冲带(推迟课程考核),中期引入朋辈支持(组建学习互助小组),后期搭建价值实现平台(推荐参与学院“青苗计划”)。特别是在考研冲刺阶段,对其进行压力疏导。
该案例证明,当代思政教育应超越传统说教模式,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课程思政+”模式,是培养新时代“有温度的技术人才”的关键路径。
(编者语:陈亮老师,材环院教工支部中共党员,副教授,博士,一直默默奋斗在教学与科研一线。这样努力奋斗的学生在陈亮老师的课题组里是常见的,陈亮老师的课题组从大一就开始招新,早早的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从大一到大四,从实验室的局促到轻车熟路,从科研小白到发表SCI论文,他们的成长历程生动诠释了"三全育人"理念在新时代高等教育中的实践价值,但低调的陈亮老师从不夸赞自己的功劳,一个个奖项,一篇篇文章被问起,大赞这是学生自己上进。近几年,在陈亮老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第一作者发表的SCI论文已超5篇,其中还有超8的高影响因子期刊。)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