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五金”共建 职教赋能 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创新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完善立德树人机制,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面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存在的“共建主体协同乏力、队伍培塑互动不强、分段教研联动不够、教辅资源互融不畅、实践场景共拓不力”等问题,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从“大思政课”视域出发,充分拓展职教基地育人场域,着力打造“金字平台构筑、金师队伍培塑、金课联动锻造、金材合作开发、金地协同共建”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新样态。
搭建“金字平台”,构建协同体系。针对目前各学段各自为战、衔接不畅,无法解决思政教育“各扫门前雪”的现实困境,学校牵头组建共建联盟,制订一体化建设实施方案,设立日常事务办公室和秘书处,完善联盟组织架构。构建专家指导机制,成立联盟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研究、指导、咨询和评估工作。建立联合科研机制,搭建教科研共建平台,联合开展教育教学课题专项研究。建立集体备课机制,定期组织开展一体化教学研究与实践活动。开发课程资源共享平台,敞开资源使用通道,探索纵向衔接的资源共享模式。建立评价反馈机制,加强对一体化建设活动主题及实施方式的论证反馈,以立体多元的评价机制推进联盟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落实落细。
强化“金师培塑”,拓宽成长空间。各联盟学校实施“先锋引航”工程,打造思政课名师工作室、教学创新团队,遴选“年度人物”,开展“先锋示范课”,充分发挥各校优秀思政课教师的示范、辐射、引领和带动作用。实施“骨干提升”工程,采用“专题轮训+示范培训”“专家咨询+分类指导”学分制培养方案,联合开展专题化教学研究、教学观摩、研讨会等活动。实行“新秀成长”工程,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名师与中小学青年思政课教师结对,构建思政课教师专业知识发展“学习共同体”,实现跨学段师资融合建设。
聚焦“金课建设”,探索纵向衔接。联盟以“大教改”深化创新发展,突出教学研究一体化、课程建设一体化。召开“同课异构”研讨会,在协同教研中破解各学段“自我封闭”“各自为战”问题。探索“故事式(小学)—体验式(初中)—议题式(高中)—探究式(大学)”纵向衔接教学方式,在协同竞赛中重塑课程理念、重构教学目标、重整教学内容、重设教学活动、重建教学评价。组建跨学段课题组,在协同科研中联合攻关,破解思政课教学瓶颈问题。整理各共建学校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做法,在协同资源建设中将零散化实践经验提炼成系统化理论成果,形成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路径模式。
致力“金材开发”,实现内容融合。联盟聚合各学段师资力量,组建团队,通过思政课优质教学资源征集活动,建设系列优质教学案例、教案、课件、讲义、示范课堂、短视频等线上课程和教材资料。整合教材内容,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良好态势,用好用活本地资源,用各学段特征语言,分模块贯通编排学段间“主题化”内容,编写一体化教材和实践案例,作为思政课程的辅学教材和课程思政的优质素材。案例《五金共建、职教赋能: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新生态》获评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综合改革与精品建设项目,入选全国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工作典型案例名单。
加强“金地共建”,丰富实践内涵。学校充分发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省级示范项目的职业院校领衔优势,强化职教特色、注重育人实效。开展“智能机器人与无人机综合体验”“中式面点职业体验”“香水制作体验”等专业与产业结合的思政课一体化实践。持续建设“劳动育人+工匠育人”共同体,协同推进中小学生职业体验和劳动教育,以思政课培育学生“职普等值”理念。建设红色课程(文化传承)、绿色课程(劳动教育)、蓝色课程(科技课程)“红蓝绿”三色课程体系,塑造“思政+劳动+科技”的职教思政育人品牌。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共建“长江大保护馆”“太湖湾劳动基地”等多个“大思政课”实践基地。
杨劲松(作者系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教授。本文系2023年江苏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高校领衔示范项目阶段性成果)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