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意进取 破局创新 推动党建与事业发展“一融双高”
滁州学院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地理信息系党支部入选第二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安徽省首批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建设单位、安徽省高校五星级党支部。党支部现有党员23人,博士党员占比70%。党支部坚定落实“七个有力”要求,充分发挥“双带头人”头雁示范引领,实现党建与教学、科研、育人工作的相互促进、深度融合,推动党建与事业发展“一融双高”。
近年来,地理信息系党支部通过构建面向一流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水平应用型教学团队,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数字信息现代产业学院入选安徽省双特色建设项目,获批了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6项;打造了有组织科研“过三关”工作法,成立了数字信息现代产业学院、无人机产业学院;实施职务科技成果赋权与转化,以发明专利作价入股方式成立高新技术企业,推进产业关键技术成果转化应用,服务地方社会经济的成就入选学习强国;打造了以“产教研融合”为特色的GIS人才培养模式已受到国内同类应用型院校的关注,与多所高校形成了长期合作关系,培育出了“全球GIS青年学者”等优秀人才。
党建为引领,提升支部组织力和战斗力
党支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教育引导支部党员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高质量开展“三会一课”,通过实施理论学习“月清单”制、探索“沙龙式”党课、推行党团联建“1+1+1”模式,持续提升基层党建工作质量。创新开展的主题党日活动、“党建+”工作案例、微党建,全部入选滁州学院基层党建“三十佳”创新案例,党建项目2项已顺利结项,校级“优秀共产党员”1人、“优秀党务工作者”1人。

教学创一流,打造实践应用育人平台
聚力构建国家一流教学团队和专业,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安徽省特色专业,数字信息现代产业学院获批安徽省特色现代产业学院,获批安徽省虚拟教研室、安徽省服务十大新兴产业专业,获批国家级教学成果1项,省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1门、省级线下一流课程和线下混合式课程各1门。秉持“面向需求、能力集成、多元发展”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形成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产-科-思-教协同育人模式。与行业头部企业北京超图、中科星图等单位共建实习基地16家、校企合作班3个、设立“星图奖学金”“精蓝奖学金”等企业奖学金。近3年共595人次赴基地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有力提升了学生的工程实践应用能力。

科研占高峰,助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
打造“田野党建”实践活动品牌,建立“党建联合体产学研共建基地”,推动形成“科技服务一片绿,产学研用深度红”的共建局面。与当地村支部联建固定试验站,将科学研究和论文写在大别山区,将学生培养带入祖国大地,将学术研究、专业实践教学、学生人才培养与党建活动深度融合,支部教师作为“地信科技专家团”成员赴明光市开展科技帮扶,建立乡村党员联络站,指导学生到精准扶贫一线开展国情、社情、民情调查研究,提升服务社会、奉献国家的能力。
全力构筑“大地理学”学科平台,地理学入选安徽省高峰学科(地理学全省仅1个)。签订“校政”科技服务项目50余项,通过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助力农村宅基地智慧管理等工作,产学研服务有力支持了安徽省乡村振兴工作,得到了地方的高度认可,在安徽省形成了校地深度合作的良好示范。相关成果被《中国教育报》等媒体报道。近年来,累计承接产学研到账经费4000万元。

育人显实效,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
构建学校、企业、政府深度合作培养的GIS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形成滁州学院模式。推行教师党支部、学生党支部和学生团支部联建“1+1+1”模式,地理信息系党支部共建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学生党支部、联建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学生团支部,在组织生活、党日活动、专题学习教育、学生培养等活动中,以教工支部引领学生支部,以教师党员带动学生党员,以教师群体联系学生群体,搭建师生党员、青年学生常态化交流平台,增进师生融合,助力学生成长成才。先后获全国大学生GIS应用技能大赛特等奖、易智瑞杯中国大学生GIS软件开发竞赛特等奖、全国大学生测绘学科创新创业智能大赛特等奖等各类奖项100余项,2名学生获“全球GIS青年学者”称号。

下一步,地理信息系党支部将以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为契机,持续深化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建设,围绕党建联建、教育服务、科技赋能和实践育人等四大主线,为滁州学院特色鲜明的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贡献力量,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应用型高水平人才培养和地理信息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案例经验。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