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文明号——记东北大学冶金学院轻金属冶金研究所

2021-01-19 12:58:41

笃行实干、创新致远——只为在旅(铝)途中遇见美(镁)丽(锂)的容颜(熔盐)

 

题记:教书育人时,对待学生他们用熔盐般的热情,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科学研究时,面对挑战他们用金属般的韧性,攻坚克难,风雨兼程。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他们不忘初心继续勇攀高峰;为了铝电解的科技进步,他们厉兵秣马并肩砥砺前行。他们就是东北大学冶金学院轻金属冶金研究所。

轻金属冶金研究所成立于2016年,是在中国铝材之父----邱竹贤院士研究团队基础上组建而成,主要从事轻金属冶金理论与技术研究,行业内被誉为“世界四大轻金属基础研究中心”之一。

轻金属冶金研究所现有教师12人(包括名誉教授1人),硕士研究生36人,博士研究生25人。团队成员包括:冯乃祥教授,高炳亮教授,王兆文教授,石忠宁教授,胡宪伟副教授,彭建平副教授,王耀武副教授,狄跃忠讲师,陶文举讲师,刘风国讲师,杨酉坚讲师和刘爱民讲师。团队平均年龄在40岁以下,其中7人具有1年以上国外大学研究经历,国家自然科学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名,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5名,全国有色金属青年科技奖获得者1名,全国冶金高校院长论坛优秀青年教师奖获得者1名。在Scopus数据库的论文统计中,王兆文教授、石忠宁教授和高炳亮教授在“铝电解领域”的国际排名分别为第三、第六和第七;石忠宁教授、王兆文教授和高炳亮教授在“熔盐领域”的国内排名分别为第五、第六和第九。

轻金属冶金研究所围绕轻金属冶金、熔盐电化学、真空冶金等领域,围绕国家需求,开展科研攻坚,开发创新技术,促进成果转化;同时,秉承“师德为先、教学为要、科研为基、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坚持推进教研结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研究所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

(一)脚踏实地重实践,夯基础拓应用助国家需求攻坚战

研究所坚持科学研究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解决国家战略需求中的科学问题,围绕铝电解、镁冶金和钛冶金等领域开展相关研究工作,相继开发出新型阴极结构铝电解槽及配套技术、低温铝电解新技术、铝电解余热回收利用技术、复杂电解质体系铝电解槽高效率生产技术、铝电解槽固体废弃物酸碱联合处理和真空蒸馏处理技术、复杂电解质提取锂元素和钾元素创新技术、氯化镁电解制备高纯氢氧化镁技术、真空铝热还原法制备金属钛及铝钛合金技术等先进成果;同时,研究所不断进取、勇于创新,在月球资源综合利用、离子液体电沉积金属及合金、放电等离子体电解铝、高能电池等研究方向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新型阴极结构铝电解槽及配套技术,是轻金属冶金研究所的代表性技术,先后获得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美国TMS轻金属协会学科奖,并入选中国高校产学研合作十大优秀案例、改革开放40年高校科技创新成就。目前该技术已经在全国80%以上的电解铝厂得到应用,国内新建的电解铝厂均采用该技术;在国际上,挪威艾肯碳素公司已经对该技术进行国际代理,世界著名的海德鲁铝业公司也在其所属的多家铝电解厂进行了工业应用。然而,成功的背后是研究所老师们日复一日的辛苦付出,在项目推广阶段,研究所的冯乃祥教授,彭建平副教授、王耀武副教授和狄跃忠讲师先后奔赴多家铝电解企业进行新型阴极电解槽的启动与日常管理等工作,他们每到一个铝厂就快速投入工作,工作结束就立即赶往下一铝厂,有时候,十几天时间就要辗转五、六家企业,长途奔波,十分辛苦。

新型阴极结构铝电解槽技术的推广应用需要理论上的支持,而基础理论研究必须基于铝电解槽的磁场、流场、温度场等物理场的大规模现场测试分析。因此,为了获得精确的基础数据,研究所成员不辞辛劳,在高温强磁的工作环境中认真测量。彭建平副教授曾经在铝电解槽磁场测量过程中被熔融电解质烫伤背部;王耀武副教授有两次为了获得电解槽内部更加准确的数据,差点滑入电解槽中;在测量电解槽底部温度时,测量点多达几十个,而且槽底空间狭小,必须半蹲着测量,每次1个多小时的测量结束,大家都是汗流浃背,腰酸背痛。但每个人都毫无怨言,不惧艰险,坚持完成了多家铝厂的测试分析工作。

每一项成果都是汗水和泪水浇灌出来的,立足基础与创新研究,目前,研究所正在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5项,横向课题12项。入职1年以上的青年教师全部有承担国家基金经历。近3年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申请专利5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2部。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一项,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两项,广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一项,TMS轻金属协会奖一项、优秀论文奖两项。

(二)以人为本促发展,全方面多层次培育社会主义接班人

轻金属冶金研究所高度重视课堂教学,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并坚持教授亲自上讲台,大部分课程由教授完成,深受学生好评。此外,研究所于2016年和2018年先后引进挪威科技大学Geir Martin Haarberg教授和斯洛伐克科学院无机化学研究所Miroslav Boca博士为东大学生分别开设《Electrolysis and Electrochemistry》和《Chemical bond theory》课程,助力学生的国际化培养。

在研究生培养方面,轻金属冶金研究所为学生提供广阔的个性发展空间,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研究所的各位导师身体力行,尽心尽力地指导学生进行科研实验,并热心关注研究生的生活,经常与他们谈心,为他们排忧解难。王兆文教授曾获评东北大学“我心目中的好导师”。

另外,研究所注重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鼓励学生参加学术会议或出国交流。近年来,研究所先后派出10名博士研究生到国外研究机构或大学联合培养,20余人次出国参加国际会议。

近年来,研究所先后有4名学生获得辽宁省优秀硕士论文,1名学生获得辽宁省优秀博士论文。

在班导师指导班级方面,轻金属冶金研究所充分发挥党支部和研究团队的协作优势,针对学生的不同阶段开展专业认识讲座、职业规划讲座、学术交流讲座等;针对不同学生开展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科研兴趣,引导有余力的学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研究所指导的冶金1608班于2018年获得沈阳市先进团支部,成为东北大学唯一获此殊荣的班级。

另外,研究所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近年来先后指导大学生创新团队8个,所指导的学生先后获得全国“Triz”杯大学生创新方法大赛三等奖、全国大学生冶金科技竞赛优秀奖、“创青春”辽宁省大学生创业大赛铜奖、东北大学大学生节能减排竞赛一等奖、东北大学大学生工艺流程创新竞赛一等奖等奖项。

(三)发挥优势创平台,集才智促交流为学科发展谱新篇

轻金属冶金研究所近年来不辍劳作,努力传承东北大学在熔盐化学与技术领域的传统优势,并将其进一步发扬光大。2015年6月,研究所承办了第10届国际熔盐化学与技术研讨会暨第5届亚洲熔盐化学与技术研讨会,王兆文教授任会议主席、石忠宁教授任会议秘书,会议吸引了200余名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参加。2016年9月,在研究所王兆文教授和高炳亮教授的积极组织与促进下,TMS2016工业铝电解课程在山东龙口市顺利举行,东北大学为本次课程的共同主办单位;王兆文教授和冯乃祥教授为本次课程的讲师团成员。本次课程共有49名学员,分别来自中国、法国、德国、俄罗斯、阿联酋、马来西亚和印度等国家。

2016年,在研究所王兆文教授的倡导与积极争取下,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熔盐化学与技术专业委员会成立,依托单位为东北大学,研究所冯乃祥教授任委员会主任,王兆文教授任副主任,石忠宁教授任秘书长,胡宪伟副教授、刘风国讲师任副秘书长,2016年9月,东北大学承办的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熔盐化学与技术专业委员会第一届专业委员会工作会议暨学术报告会在沈阳召开;2017、2018、2019年东北大学作为承办单位之一的连续举办了三届熔盐化学与技术学术会议(分别在湖南长沙、黑龙江黑河和云南大理召开)。

近年来,轻金属冶金研究所与澳大利亚澳大利亚联邦科学及工业研究组织(CRISO)和斯洛伐克科学院无机化学研究所承担(或完成)国际合作项目四项,并被授权将斯洛伐克科学院无机化学研究所VladimírDaněk编著的“Physico–Chemical Analysis of Molten Electrolytes”一书翻译成了中文版本(已出版);另外,近年来研究所的各位老师多次出访国外,并邀请了近20位国外研究者来我校进行学术交流。

上述研究所主导的国际学术会议和国际课程的成功举办、专业委员会的成立和系列年会的召开以及所开展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彰显了东北大学熔盐化学与技术研究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和国内地位,为东北大学冶金专业的学科建设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同舟共济扬帆起,乘风破浪万里航。跨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机遇和挑战面前,轻金属冶金研究所也绘制了一张新的筑梦蓝图,用青春与活力吹响青年文明号,以理论指导实践,用创新引领发展,为学校一流大学建设舔砖加瓦,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建功立业。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青年文明号——记东北大学冶金学院轻金属冶金研究所。他们就是东北大学冶金学院轻金属冶金研究所。是轻金属冶金研究所的代表性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