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 贺东航:中国制度和中国经济都很有韧性

2020-11-19 17:29:12

    采访嘉宾:贺东航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生导师、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专职研究员

会议召开的频率很高,每次会议研究的工作因时因势而行,工作抓得很严,也很细致。

疫情发生以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和中央政治局会议,主要围绕着哪些议题?

贺东航:总的来看,历次会议主要围绕着三大议题: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和脱贫攻坚。1月25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研究了疫情防控工作,疫情防控可以说基本贯穿了历次会议。随着形势的发展,从有条件的复工复产到全面复工复产,这是第二个阶段。到了第三个阶段,主要谈复工复产问题,这个过程中一直讲到了脱贫攻坚,因为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

我有几点感受:一是中国确实很不容易,湖北武汉人民确实很不容易。疫情防控,大家都高度重视,会议召开的频率很高,每次会议研究的工作因时因势而行,工作抓得很严,也很细致。同时我们还有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还有很多“硬骨头”要啃。二是感受到了我国经济的巨大韧性,2月21日和4月17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都强调了这一点,既是坚定信心,也是积极动员。三是我们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稳是大局,必须确保疫情不反弹,稳住经济基本盘,兜住民生底线。只要能“稳”住就是胜利。

怎么理解“稳”,为什么要强调“稳”?

贺东航: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肆虐蔓延,疫情也给世界经济造成巨大冲击,我们如果控制住疫情,“稳”住经济,那么中国就是成功的。在“六稳”之外,我们还提出“六保”。保居民就业,对此我们出台了一些政策。保基本民生,我们向特困人员等困难群众给予补贴,稳住物价,稳住供应,口罩等防疫物资中国也是能保证的。保市场主体,打通物流,刺激消费。保粮食能源安全,疫情中粮食储备的重要性众所周知。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我国有完整的供应链,在抗击疫情中发挥出了巨大能量。保基层运转,社区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是艰苦鏖战的第一关卡。所以进行了这些举措后,到了4月14日左右,全国规上工业企业平均开工率已经达到99%,人员复岗率达到94%,接近了以往正常水平。

据《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统计,1月7日至5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14次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4次中央政治局会议。这些会议对疫情防控、经济社会发展等进行研判,作出部署。

这十多次会议揭示了怎样的趋势?面对疫情冲击和复杂经济形势,怎么看、怎么干,这些会议给出了怎样的判断和回答?就这些问题,长江日报“求知”采访了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生导师、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专职研究员贺东航。

中国抗击疫情是一次非常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制度优势的教育。

疫情给经济造成了巨大冲击,因此社会上有一些悲观论调出现,说是会带来大萧条,甚至看衰中国经济发展。而从历次会议传递的声音来看,判断不是如此,而是充满了自信,对此您怎么看?我们的信心来自哪里?

贺东航:疫情以来历次会议,一直在强信心、提士气。2月21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新冠肺炎疫情虽然给经济运行带来明显影响,但我国经济有巨大的韧性和潜力,长期向好的趋势不会改变”。这个判断完全正确。

一场疫情,让一些人好像突然间对中国看衰、没有信心了,或者认为是经济危机、大萧条,我完全不同意。恰恰相反,我认为在这次的疫情防控中,我们的制度优势完全显现出来了。哪一个大国、哪一个政党能够像中国和中国共产党这样,这么快把疫情控制住?有了鲜明的对比,我们对制度优势就能看得更加清晰。疫情是一块“试金石”,我们要对党和国家充满信心。

制度优势不是空的,是实实在在的,是能拿出例子来讲的。抗击疫情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全国一盘棋,人人挺身而出,八方支援湖北武汉人民。我们有集体主义的传统,还有传统文化的家国观念,个人放下小我服从国家的号召和安排,在短时间内迅速动员起来,全国人民并肩战斗,万众一心打赢这场硬仗。中国抗疫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展现了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效率。经过这次疫情的磨难,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得到极大激发,这是一次非常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无声的教育、制度优势教育。

17年前的非典,有的人也一度看衰中国,经济也出现了下滑,但是危机过后,随着疫情结束,GDP增长突然反弹到百分之十几。虽然中国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所面对的国内外情势与2003年非典时期有很大的不同,但我还是部分赞同林毅夫先生的观点,中国有能力在国际经济一片肃杀声中维持合理的增长,仍旧为世界经济增长贡献30%左右。更何况,中国的防疫物资能自给自足,且是最大规模生产的拥有者,更值得一说的是,中国的完整产业链优势无可替代。

中国制度和中国经济都很有韧性,我们的民众也经历了一次深刻的韧性锻炼。

会议多次强调要加强疫情防控国际合作,体现了负责任、有担当的大国形象。

每一次会议都会研判国际疫情形势变化,强调国际合作,这说明了什么?

贺东航:我们国家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已经成长为一个大国了,大国就要拿出负责任的态度。就像我们个人,不光要把自己顾好,还要心里装着“邻居”。我们心怀道义,摒弃那种一不高兴就“甩锅”或者“退出去”的做法。有问题可以协商,可以提出来讨论,要讲道理。中国是很爱惜羽毛的,我们在推动国际合作上也是尽到自己的一份责任。第二个原因在于,疫情防控是很需要国际合作的,当中国本土疫情传播基本阻断时,世界其他国家的疫情却暴发严重,我们是坐不住的。无论是客观还是主观上,都要求中国进行国际合作。

2月3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就提出,“要科学论证病毒来源,尽快查明传染源和传播途径,密切跟踪病毒变异情况,及时研究防控策略和措施”。说明我们很早就有意识地、主动地去查病毒来源。2月21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前,东亚一带暴发疫情,这次会议提出了“要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高度,积极开展疫情防控国际合作”。2月26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时,欧洲疫情开始暴发,这次会议特别强调“加强疫情防控国际合作是发挥我国负责任大国作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体现”。

3月18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提到我们面临的新情况是“境外疫情扩散蔓延”,所以特别强调“要加强疫情防控国际合作”,并强调要“完善应对输入性风险的防控策略和政策举措,加强同有关国家在疫情防控上的交流合作,继续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4月8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要求,“要严格落实对所有入境人员都实施14天集中隔离的要求”。4月17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深入推进疫情防控国际合作,同世界卫生组织深化交流合作,继续向有关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以多种方式为国际防疫合作贡献力量”。实际上从4月份开始,西方一些人开始叫嚣来中国进行调查,要求索赔之类,但中国依然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姿态。

习近平主席在世界卫生大会视频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承诺中国将在两年内提供20亿美元国际援助,用于支持受疫情影响的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抗疫斗争以及经济社会恢复发展。这充分体现了负责任、有担当的大国形象。我们中国讲“细水长流”,只要我们继续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继续向有关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我们与各方携手加强国际抗疫合作的真诚愿望和对各国人民生命安全健康的关切都会被看到,最终获得理解和尊重。

长江日报记者 秦孟婷

来源:长江日报


责任编辑:归彦斌 卢晓璐 孙谦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肆虐蔓延,疫情也给世界经济造成巨大冲击,我们如果控制住疫情,“稳”住经济,那么中国就是成功的。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