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其波及范围之广,影响之深可谓百年未遇。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经济体都面临疫情防控和经济复苏的双重挑战。除中国以外的金砖国家GDP同比平均下降达到16%,而巴西和印度更是先后成为全球疫情的“震中”。为了防控疫情,金砖国家纷纷推出了数字化的防疫方案。放眼未来,数字技术的应用在新兴经济体中具有相当广阔的前景,数字经济的发展也将成为金砖合作中的重要一环,助力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
金砖国家的人口和经济占比举足轻重,对全球疫情和经济复苏有着深远的影响。金砖国家人口众多,五国总人口占世界人口的42%。从人口数量的角度讲,防控好金砖国家的疫情就保护好了全球四成以上的人口。在经济层面,金砖国家一直是地区和全球经济增长重要的推动力。2019年,金砖国家GDP占世界经济总量的近1/4。因此,如何统筹金砖国家的疫情防控和经济复苏双轨并进对全球来说至关重要。
根据此次疫情的特点,以数字化文档、密切接触者追踪、疾病传播模拟以及远程医疗为代表的数字化防疫技术得到了广泛运用。随着疫情的进一步发展,金砖国家也纷纷出台了各自的数字化防疫方案。例如,巴西政府使用谷歌与苹果公司在今年5月合作研发的个人预警系统,在与感染者之间的距离达到1.5-2米,且超过5分钟时,通过低功耗蓝牙通知系统用户。俄罗斯政府则主要通过GPS定位系统密切追踪疫情传播和蔓延的趋势。南非国家卫生部与Praekelt基金会和南非科技公司Business Connexion(BCX)合作,建立所有新冠测试阳性用户的接触人员名单,并向他们发出接受新冠病毒检测的警示通知。印度政府则开发了AarogyaSetu应用程序,使用蓝牙和GPS手段追踪用户。中国方面,健康码和行程卡在打赢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线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以京东大药房、丁香医生为代表的一系列医药领域新应用也正服务于越来越多的用户群体。
当前全球第二波疫情来势汹汹,金砖国家仍然面临疫情防控和经济复苏的双重压力。在传统的追踪方法下,对每个疑似病例进行跟踪需要的资源巨大。特别是在感染病例数量众多而资源又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广泛的接触者追踪或难以持续。因此,能够更加精准高效溯源的数字化接触者追踪方式成为了最佳选择。除此之外,中国的经验也表明,基于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远程办公、移动支付、生活服务等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广泛应用,通过非接触的方式在助推经济复苏的同时大幅降低了疫情反弹的风险。
放眼未来,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必将引领生产力的又一次飞跃,以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5G 以及区块链为代表的数字技术革命正推动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2016年,在印度举办的金砖峰会上就首次提出了“数字金砖”概念。以信息通信、共享经济、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和数字文娱为代表的五大领域成为金砖数字合作的热点。相比传统的工业化、机械化道路面临的技术鸿沟和“卡脖子”问题,数字技术、数字经济的广阔前景为金砖国家提供了后发赶超的另一种可能。与此同时,金砖国家在数字经济发展方面还具有显著的规模优势。金砖国家人口众多,享有天然的互联网人口红利,且近年来接入互联网人口的增速正不断提升。其数字经济市场规模和产值也迅速攀升,涌现出一批以阿里巴巴、腾讯、京东、卡巴斯基等为代表的全球领先型数字企业。
当然,金砖国家在数字经济领域的合作仍面临一些挑战。首先,金砖国家数字基础设施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印度和南非的数字基础设施相对落后,还有大量农村偏远地区未能接入互联网。网络延迟、资费较高等问题拖累了数字经济产业的深度发展。其次,金砖国家内部尚未就数据资源共享和开发达成共识。数据资源是数字技术革命背景下的重要生产要素,合理运用和开发将极大赋能产业升级,优化社会治理。但数据资源面临的安全威胁也日益严峻,甚至可能危及国家战略安全。因此,部分金砖国家对数据共享持消极态度,竞相出台保护性法律规则,对跨境数据流动和数字经济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最后,美国为了确保其在数字领域的领先优势,维护数字霸权,动辄以实体清单、出口管制等手段打压新兴国家高科技企业,甚至提出所谓“清洁网络计划”,以政治和意识形态划线而非客观的技术标准来评判可靠的通信产品和数字服务。金砖国家唯有持续深化数字技术和经济合作,同时以“金砖+”模式不断扩大朋友圈,才能推动建立公平合理的数字贸易多边体系。
牢牢把握数字技术革命和数字经济发展带来的战略机遇,将有助于金砖国家缩小南北差距,实现“弯道超车”。在新冠疫情持续肆虐,全球经济举步维艰的背景下,高举包容、普惠的数字经济发展大旗,是对全球多边主义的坚定维护,是对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逆流的有力回击。在金砖合作的第二个十年里,各方应摒弃狭隘的技术民族主义思维,打破数字技术限制壁垒,深入推动数字经济共同繁荣、数字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数字安全共享共治。数字金砖,未来可期。(作者为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讲师)
来源:光明网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