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一个非常巨大而复杂的系统,单用信息通信技术(ICT)的连接、感知能力,无法全面解决人和城市的复杂性需求和问题。
而且,ICT本身具有同质性,在技术驱动论指导下的智慧城市建设,容易造成千城一面,即不同城市搭建的信息系统往往基本相同。第三,过度重视技术会造成城市的智慧化建设缺乏人文关怀,影响居民对于技术的使用感受。
未来可持续智慧城市建设应该是什么样呢?我们提出了 “管理+技术”的三大视角,即巨系统、比较优势和可持续。
首先,假如我们站在巨系统视角,组成城市功能的要素相互关联,彼此之间的结构形成了一个整体系统,共同为目标服务。那么它能为我们解决三个核心问题,第一个是城市流程优化问题。系统完成一件事情需要各个子系统的协同合作,合作的过程就是从一个子系统走到另外一个子系统,这样一个流动的过程称之为流程。因此,每个子系统都要协调、重组,最后在优化中形成了 “最多跑一次”的流程模式。当前“一网通办”政务服务改革其实体现的就是流程优化的价值。
第二,数据共享是流程改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没有数据共享,流程就失去了优化的可能。当数据共享之后,数字孪生的城市才有可能出现。
第三是抽象。在整个过程中间,尽管业务各不相同,但是分解成各个元素的话,可能都是同一个类型的。这就需要把基本的业务功能抽取出来形成一个模型,当组织系统面对非常复杂的环境变化时,可以合并同类项目,完成灵活配备,应对各种挑战。
假如我们站在比较优势的视角,城市之间各不相同,各有各的特点,因此不可能都面面俱到,而是应该立足自己的特点,不一定都要追求大而全,坚持小而美也很好——每个城市把自己关键特色的部分做好了,就是一个典型的智慧城市。全国城市都基于各自独特功能和禀赋来进行智慧化的话,那一定是千城千面,而不是千城一面。
假如我们站在可持续的视角,智慧城市要建立一个可持续的运作方式,有几点原则。第一,要立足于自身比较优势开展建设。第二,要聚焦于服务,自始至终关注于为城市居民、企业服务。第三是广泛参与,让居民、企业等各方都能认同。第四,选择一个合适的技术,从技术适用的角度来进行技术选型,而不是只追求最新的技术、最高大上的技术。最后要有一个平衡目标,整个智慧城市建设有方方面面,包括治理、经济、服务的提升,还有城市产业发展等等,所有目标应该做到平衡。
智慧城市是城市转型的必由之路。在我看来,技术驱动的建设模式会带来更大的困惑,而未来应该以“技术+管理”的融合视角,来指导整个智慧城市建设,达成更贴近预期的智慧城市建设成效。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