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6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海代表团举行了全体会议和小组会议,审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
据消息,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海代表团于3月6日举行了全体会议和小组会议,审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上海市委书记李强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丁仲礼代表,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龚正代表,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上海代表团团长蒋卓庆代表参加。会上还有多名来自基层的上海人大代表,他们从衣食住行到教育医疗,就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问题发表了真知灼见,提出了各自的建议。
其中,全国人大代表、复旦大学校长许宁生在会场中发出了“中国为何缺乏诺贝尔奖获得者这类顶尖人才”之问。他说,“目前学校老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需要出台改革举措,让本科生有学习自主权,让研究生有科研课题选择权、创新自主权,承担起科研的责任。”
许宁生校长曾在去年通过网络会议,参加了三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WLF)先导会议——世界顶尖科学家大学校长论坛,与全球11所大学校长一起,分享了学校在推动基础科学、倡导国际合作和扶持青年成长三大科学使命的过程中所实施的举措和取得的成功经验,共同探讨了大学在推动人类文明和科学发展的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同时,在上海“十四五”规划“强化科创策源功能”指导下,上海张江剑指“卡脖子”难题,科学大装置集群已经初步成型,项目建设施工快马加鞭、如火如荼。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也是目前制约我国科技创新的主要短板。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科技大学副校长印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科学创新取决于新方法、新手段,基础研究一旦取得突破,将开拓全新领域。
而如何在基础性研究上取得进一步突破,他提出了四点建议:首先需要更多更好的顶尖科学家投身基础研究;其次是国家应该有一定布局,上海的实力毕竟有限,在研究领域上与各个地方有合作有分工;此外要加强不同学科、背景的科研人员沟通,如基础研究科学家与优秀学生的交流,将助力于产生创新火花;最后还需要加强大科学装置的投入,科学装置就是科学家的“眼睛”和“武器”,这些基础条件具备了,科学家才能心无旁骛做研究。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