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学校开展了“支部好案例”评选展示活动,国际法系党支部申报的“党旗引航深蓝疆,法润青苗济国需”获一等奖。
案例具体内容如下:
一、背景
大连海事大学法学院国际法系党支部现有教师党员13人。支部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高标准、规范化、示范化建设总要求,坚持将党建与业务双融合,紧紧围绕建设海洋强国、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战略主线,以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涉海法治人才为己任。支部着力打造高质量的党建工作体系,积极探索优秀基层党建“一融双高”工作法,加快培育师生思想政治工作品牌、育人载体,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发挥工作室的示范效应和辐射作用,以党建引领带动立德树人、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社会服务。在“海洋人才战略”和“科教兴海战略”中厚植蓝色文化,深耕海洋法治教育,全面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二、做法
(一)党建内外“双循环”,互联互动破壁垒
国际法系党支部坚持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构建党建联盟,开启校内、校外支部党建“双循环”。通过主动联合校内研究生党支部、兄弟院校党支部以及实务部门党支部开展党建经验交流、党建资源共享、公益普法、主题宣讲等党建活动,坚持共驻共建、互联互动,充分释放各自党组织党建“外溢”效应,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教学、科研、育人和社会服务的强大动能。
(二)课程思政“融专业”,厚植航运报国志
党建+课程思政,深化铸人育魂工程。党支部教师深入挖掘学科建设中的思政元素,以课程思政教学经验为基础,组建国际法课程思政体系群。在“海洋法”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将海洋法专业教学与“海洋强国”战略、“一带一路”倡议、“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以及海洋文化等相结合,实现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同频共振。2023年“海洋法”课程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024年获评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四位教师获评省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
(三)科研咨政“破掣肘”,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党建+咨政建议,赋能强国建设与区域发展。支部成员密切跟踪国际法治理论与实践发展前沿问题,围绕我国海洋发展战略、南海权益维护、海洋争端解决等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有效应对潜在风险和挑战的决策建议,撰写15篇咨政建议获党和国家领导人重要批示,为国家涉外法治遇到的掣肘问题提供应对之策。支部教师深度参与国家《海商法》《文物保护法》《海洋基本法》等多部国家和地方的立法工作,为法治中国和法治辽宁建设进言献策。
(四)公益实践“树品牌”,强化社会担当
党建+社会公益,搭建爱心服务桥梁。国际法系党支部自2020年起持续打造“为少年的你撑起保护伞”党建工作品牌,充分利用法学专业优势,先后走进40余所中学进行公益普法宣讲,在现场为同学们答疑解惑,普及《未成年人保护法》法律知识,推动法治元素融入校园,提高青少年法治观念,引导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连续五学年为新民镇卡拉房子村28名留守儿童捐赠学习用品,确保留守儿童在良好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多次与大连市福慨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大连市西岗区一路阳光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沙河口区各街道社工站开展“老将小将齐上阵”法律主题知识竞赛。开展“关爱残疾人、有你有我”“保护野生动物、人人有责”等多项法律主题公益活动,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为推动教育事业发展贡献力量,为弱势群体送温暖。
三、成效
(一)党建引领结硕果,支部建设与学科发展双提升
支部成功入选教育部第四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第三批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建设单位、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此外,支部还获得省部级党建荣誉10项、市级党建荣誉3项、校级党建荣誉12项。
支部以党建研究为抓手,找准找实党建与教学科研的结合点、切入点,突破点,形成党建引领科研、科研助力党建的互动工作机制。国际法系党支部及教研室近5年先后主持国家级重大课题5项、省部级以上课题50余项。出版专著20余部,发表论文200余篇。
(二)立德树人见成效,国际化法治人才辈出
支部书记作为教育部“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基地”负责人,注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让更多学生在世界舞台讲述中国故事、贡献中国智慧,选派30余名学生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海事组织、国际海底管理局、国际海洋法法庭、联合国亚太经社理事会、中国-东盟中心等国际组织开展实习工作,为国家培养国际组织后备人才。近三年,支部党员指导研究生15人获国家奖学金,10人获国家留学基金委奖学金,8人获辽宁省优秀毕业生荣誉称号。
(三)公益品牌树形象,法治服务辐射效应显著
支部公益普法宣传系列活动已开展40余场,发放宣传手册3000余册,服务师生10000余人,将法治宣传教育融入到校园生活中,使青少年真切感受到法律温度。系列活动受到了社会各界的点赞肯定,法制网、民主法制网、中国普法教育网、中国法学创新网、法学创新网、辽宁法制报、大连公益网、搜狐网、腾讯网等数十家媒体对活动进行了详细的报道。
支部书记在国家行政学院平台上主讲的“法学特色教师党支部建设的探索与实践”课程,详细介绍了国际法系党支部的做法与经验,为全国党建工作者提供了有益建议。“高校思政网”“辽宁高校党建”微信公众号平台将支部在思想政治工作领域的典型案例及经验做法进行推广,同时支部工作案例入选“辽宁省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典型案例”。
四、启示
(一)打造党建品牌,提升工作实效
支部积极探索“党建+X”工作模式,将党建工作与科研、教学、社会服务工作融为一体,推动“党建+思政教学”“党建+科研”“党建+育人”“党建+咨政建议”“党建+公益”的有机结合,形成特色党建品牌,引领教师党员“立身为旗”,摸索出一系列提升教师党支部工作能力的工作办法,推动支部党建工作质量的提升,打造涉外、涉海特色党建品牌。
(二)深耕特色育人,厚植家国情怀
把握“立德树人”基本主线,保障支部“德育”建设行稳致远。全线贯穿“三全育人”工作理念,多措并举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占据新媒体领域的“制高点”,依托“国际法微普法”公众号平台,以微党课为载体,推进课程思政教育常态化。占领师生的意识形态主阵地,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通过课程思政将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开辟社会实践主战场,形成教务、实务联动机制,拓展党建实践空间和领域,丰富实践形式与内容。
(三)强化担当作为,拓展服务效能
一方面,要紧密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前沿问题开展高水平科研咨政,产出高质量智库成果,为国家决策和地方立法提供智力支撑。另一方面,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打造具有专业特色的公益品牌,深入基层开展普法宣传、关爱帮扶等志愿活动,将法治温度传递至社会末梢,在服务奉献中提升组织的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
未来,国际法系党支部将遵循“树品牌、立标杆”的总体思路,聚焦立德树人、教书育人主责主业,持续在党建深度、实度和细度上下功夫,继续推动党建和业务工作深度融合,灵活运用已有的实践平台载体和制度优势,探索和健全“党建+X”模式,多维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推动支部党建工作质量的跃升,为国家的海洋战略和法治建设贡献力量。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