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党委:聚焦“三为三力”以高质量党建赋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

2025-04-17 10:56:29 刘阅 王玉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奋斗目标,要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不断推进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新时代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变化”。教育强国建设是以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治理现代化为基本路径,是以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证的,在统筹推进高校的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党的全面领导这一最大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推动高校党的建设与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深度融合,以高质量的党建引领推动高校高质量发展(即“一融双高”)。

因此,教育强国建设的核心在于强化党的全面领导,而新时代实现党在高校的全面领导的实质就是推进高校“一融双高”建设“一融双高”建设是以高校党组织的政治功能、组织功能为基本内涵,教育、科技、人才的跃迁提升为核心标志具有高质量、深融合、强引领的特点。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肌体的“神经末梢”,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深入推进“一融双高”建设,要培育构建与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所匹配党建组织体系,做好组织功能、治理效能、发展动能的融合提升,努力做到机制支撑、制度供给、资源保障的点线面结合(实现上中下贯通(党委、支部、党员),最终实现抓高质量党建与促高质量发展的有机统一、同向发力。

发挥高校党委、党支部、党员的作用是“一融双高”建设中最具关键性的因素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要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并明确“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激励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新时代高校党的组织体系作为加强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坚强支撑包括了党的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基层组织在内三种要素,其中“最基础的一”是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截至2023年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为9918.5万名、现有基层党组织517.6万个。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作为密切联系师生载体,是组织师生、宣传师生、凝聚师生、服务师生并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落地见效的主体力量。优化高校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组织基础”,解决的是上热下冷的“核心问题”,实现的是组织、机制发展三个高校内在结构要素互动互融的动态发展。“一融双高”建设作为新时代高校高质量党建工作的重要抓手,将对发挥党委-党支部-党员“三位一体”政治作用和组织作用提出更高的要求。高校必须要以改革的办法、创新的举措用好党委、支部、党员三方面力量,才能真正聚起引领发展的合力,打破党建引领事业发展“两张皮“中梗阻”的制约,从而拓宽推动落实发展的实践路径激活党建引领事业卓越发展的整体效能

高校“一融双高”建设目的是形成党委、党支部、党员同心抓党建、谋加速、促卓越的局面

坚持党委率先作为,提升高质量党建政治引领力。学院党委率先牵头“融思想、融载体、融机制、融制度”,提高党委班子谋划推进能力。融思想凝聚共识,坚持“第一议题”制度,面向党委、支部、党员分类实施“党委中心组学习计划、党支部组织生活计划、党员个人自学清单”的政治理论学习三张清单,增强党员干部党建意识、发展观念。融载体拓宽路径,搭建党建与改革、科研、育人、人才、文化等工作的“五融”载体,设置科研创新、实验室管理、科技成果转化等建设方向的“领航卓越”党支部,实现融的载体向支部有效延伸。融机制促进落实,聚焦管理中心下移任务,激发二级学院办学活力,整合重塑机关职能部门人员配置、以扁平化管理打破跨机构体制壁垒,聚焦院长助理、内设系所班子、教工支部委员,选拔优秀年轻党员骨干担任负责人,协调党建融合落实中的衔接配合问题。融制度强化保障,坚持问题导向,做好制度建设“调整、合并、细化、建立”四篇文章,着力打通党建与科研“三区”建设、本研贯通一体化培养、高层次人才引育等业务工作中融合的堵点。

突出支部攻坚施为,提升高质量党建融合推动力。坚持把引导促进支部挑重担、能攻坚作为发力点。在顶尖学科建设中发挥支部领航作用,按照“交叉融合,协力创新”的思路,“一支部一方案”设置特色党支部,拟定学科建设论证方向,以党建赋能“系所党支部、学术科研团队、学科建设方向”一体化建设。在有组织科研中发挥支部协同作用,建立“党委+支部+团队”模式,重点加强与产业链链长单位的沟通协作,定期发布科研需求清单,组织教工支部、团队等走访链长单位和龙头企业,集中开展科研需求论证对接,使更多教师参与到重大科研项目、重要平台共建的谋划实施。在科研创新保障上发挥支部服务作用,按照“有组织、明方向、重产出”思路,把科研保障纳入班子联系教工支部责任体系,面向教工支部开展答辩会、评审会、交流会、指导会、凝练会的“五项有组织”工作,给予人才项目申报的全覆盖支持。

激励党员积极有为,提升高质量党建执行落实力。坚持“把党员培养成骨干,把骨干发展成党员”的目标,着力发挥教师党员在高质量党建和融合发展中的模范作用。让教师党员拓宽服务渠道,“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灵活机制,让教工党支部书记担任系副主任、党支部宣传委员负责本系宣传工作,针对青年教师诉求,对高质量人才开展“全覆盖”式沟通服务辅导确保党建融合的具体任务在支部有人抓、有人管。让教师党员创新育人模式,围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创新打造本硕贯通党支部,建立教师党支部同领导班子、本科生党支部、研究生党支部、企业党支部的“1+4”共建机制,使教师党员在面向教育培养、院地院企合作中真正发挥作用。让教师党员实现精准匹配,选派优秀教工担任研究生党支部书记,选拔优秀教工党支部书记和党员指导学生参加高水平学科竞赛选聘党员学科带头人作为成长导师”助推青年骨干人才开展“全方位”服务保障。让教师党员冲在聚力攻坚一线,针对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全国重点实验室组建、公房及实验室建设、本科招生宣传等重点任务,组建工作专班,凝聚起党员加速卓越的精气神。

高校在推进教育强国建设中,要充分认识新时代新征程“一融双高”建设对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大意义,牢固树立“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鲜明导向,唯有聚焦高校基层党委、党支部、党员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发挥,才能解决高校党建如何引、怎么融的问题,从而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刘星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推动高校党的建设与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深度融合,以高质量的党建引领推动高校高质量发展(即“一融双高”)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