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与产业升级的大背景下,化工学院党委紧扣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立足学科特色与行业发展趋势,创新构建“党团联建、人才联动、科研联攻、阵地联享、发展联促”五位一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以实现“融合共享•互促共赢”的目标,形成具有示范效应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新范式,为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一、党团联建:筑牢思想根基,凝聚协同合力
分层分类组织共建。化工学院党委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将党建工作与产学研合作深度融合。组织教工党支部与企业党支部“一对一”精准结对,研究解决合作中的问题。目前已与多家企业党支部建立稳定共建关系,学院党委与企业恒力石化、中石化集团、国家能源集团、中冶焦耐等开展交流合作,精细化工系教工党支部与中石化大连研究院,化工机械与安全系教工党支部与大连度达理工安全系统有限公司、大连锅炉压力容器检验检测研究院有限公司,催化化学与工程系教工党支部与中石化南京化工研究院,化学工程系教工党支部与中石化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等开展共建。学生支部积极联动企业党支部,定期联合开展共建活动,围绕党的创新理论、行业发展政策等内容进行共同学习研讨,形成常态化交流机制,将行业实践与思想引领相结合,打造校企协同育人新路径。
行业先锋活动共办。学院党委创建“大煜论坛”“锦综论坛”,高分子教工党支部创办“高材讲坛”,制药工程专业创办“大工制药”论坛,通过邀请行业内的优秀党员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并组织党员师生到恒力石化、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生产一线开展实践学习等方式,让党员师生深入了解行业发展现状和企业实际需求,增强服务行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人才联动:构建多元体系,强化队伍建设
构建多元联培体系。邀请企业优秀技术骨干到学院为学生传授实践经验和行业前沿知识,学院教师也定期到企业学习锻炼,提升实践教学和科研能力。组织党务工作者赴长春、四平两地红色教育基地和重点院所企业开展“学习党史锤炼作风,勇担东北振兴使命”专题实践培训,推动党务工作与校企合作、区域服务深度结合,为协同育人机制完善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导师引领党团联动。在党团联建过程中,注重发挥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以党建带团建,引导团员青年积极参与产学研项目。学院党委指派党支部书记、党员教师等指导学生参加化工类大赛,激发青年学子的创新活力和实践能力。同时,选拔优秀团员作为党建工作的后备力量,在产学研合作项目中接受锻炼和培养,形成党团协同推进产学研合作的良好局面。近两年来,4名党员导师分别获得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优秀研究生导师团队负责人。学生团队在化工类各级竞赛中屡创佳绩,先后荣获挑战杯系列竞赛、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化工实验大赛、中国大学生Chem-E-car大赛等各级各类奖项100余项,创新活力与实践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三、科研联攻:聚焦关键技术,提升创新能力
打造三区链融体系。重点加强与产业链链长单位的深度沟通协作,通过定期开展需求对接会、联合产业调研等方式精准锚定区域化工产业在技术升级、绿色转型、产品创新等方面的核心需求,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凝聚教师党员骨干力量,组建重大项目攻关团队,联合链长单位搭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定向解决产业“卡脖子”问题,将产业实践融入人才培养,推动“三区建设”与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为区域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与人才支撑。
党员引领科研转化。学院鼓励、组织科研人员积极参与企业的技术研发和工艺改进项目,将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实际生产力。近年来,党员先锋示范岗(卓越科学家)贺高红教授,经过不断攻坚,累计完成国家、省级科研项目80余个,攻克技术难题上百个,实现了膜分离关键技术的全球领跑。党员先锋示范岗(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刘家旭教授,与中石油等企业合作,帮助企业解决实际技术难题,获批百万以上横向7项、千万级以上1项、省部级以上纵向4项,研究成果“Pt-Ce催化剂中氢化位点的形成驱动高效选择性氧化”(Formation of hydrided Pt-Ce-H sites in efficient, selective oxidation catalysts)在《科学》(Science)上发表。通过科研联攻,不仅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促进了学院科研水平的提升和学科建设的发展。
四、阵地联享:整合优势资源,推动科技发展
产研协同资源共享。化工学院党委积极整合学院和企业的优势资源,依托学院的全国重点实验室、智能材料化工前沿科学中心等科研平台,与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和中试基地,为科研成果的转化提供中试放大等关键环节的支持。这些共享平台向学院师生和企业科研人员开放,实现设备、技术和数据等资源的共享共用。
校企共建育人平台。学院与企业共同建设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稳定的实践教学场所。围绕学生就业、教育培养建立4个联合育人平台: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与中石化石油化工研究院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与恒力(大连)产业园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大连理工大学与应急管理部沈阳消防研究所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大连理工大学与大连疆宇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配备专业的指导教师,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中学习和实践,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此外,学院还与企业联合搭建产学研信息交流平台,及时发布科研成果、技术需求和人才信息等,促进产学研各方的信息沟通和资源对接。
五、发展联促:实现互利共赢,推动可持续发展
瞄准需求创新前沿。学院党委围绕化工行业的关键核心技术和“卡脖子”难题,整合优势科研资源,组建科研攻关团队,提出开展“智能分子工程”领域研究,聚焦“智能新材料工程”申报“首批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突破计划学科突破先导项目”获批建设,在全国开设首个智能分子工程专业,在交叉融合中开辟学科发展新赛道。
多元举措破解难题。通过技术攻关、人才输送、管理咨询等举措,帮助合作企业突破发展瓶颈。例如,棉纤维无盐染色技术攻克了棉纤维无盐染色的技术难题,实现活性染料染色无机盐的零使用,对产品质量提升、后续废水处理有极大帮助,也将为新疆印染行业绿色升级注入动力。近年来,也为恒力石化提供合作开发、技术咨询等全方面服务,帮助企业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构建产学研联盟共同开展前瞻性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应用,推动辽宁省生物降解塑料制品绿色转型升级,为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制品提供绿色升级替代产品。
化工学院党委通过实施“五联一融”产学研协同创新建设模式,有效整合了学院和企业的资源,形成了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良好局面,为培养高素质化工人才、推动化工行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其他高校和行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未来,化工学院党委将继续深化这一模式,不断探索创新,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