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学院团委在2021年暑期开展“我们生活在长江”生态科普系列实践项目,运用科普志愿服务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做好孩子们的自然翻译员,探寻长江流域桥梁建设,寻访红色桥梁故事,使生态文明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促进全民科普素质提高,助力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共建万物和谐家园、厚植家国使命担当。随着社会实践进入尾声,团队成员们对于这次的社会实践之旅收获颇多,并在此与大家分享。
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我们本次辅导员专项暑期社会实践项目——“我们生活在长江” 生态科普系列实践便从母亲河长江入手。
刚开始接触本次的实践活动,我的第一感觉是这个题目太大了,长江的话题数不胜数,甚至不知道从何切入,难以落到实处。当辅导员老师为我们定下来长江动物、文韵长江、长江天堑、科普课程四个实践方向后,脉络便开始清晰具体起来。
我在实践中负责长江天堑板块。该板块主要是介绍长江上的桥梁,以及收集、整理红色桥梁背后的红色故事。这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丰富的过程,同时更是一段不断感悟、不断思考的经历。本身身为东南大学交通学院道桥专业的大二本科生,经过这样一次课外实践,我对自己所学专业有了更多的了解。不仅仅是学术知识方面的收获,最重要的是精神层面的体会。桥梁不再简单的是工科生眼中的工程,它更像一个打开眼界的窗户,是中国近代飞速发展的缩影,也是老一辈伟大建设者们如茅以升先生留给我们的精神图腾,时刻提醒着还在学习中的我们要背负属于自己的时代责任,实现工程强国。我想,这也是本次社会实践的意义所在。
“长江文化”还有很多领域等待着我们去发掘,开展的四个方面活动仅仅是冰山一角。但我们所希望的也是通过行动打开一个口子,让更多的思维元素源源不断地涌入这条长河之中。
通过此次社会实践一方面我深刻体会到,我们不应该是象牙塔里不能受风吹雨打的花朵,社会是一所更能锻炼人的综合性大学。通过社会实践的磨练,我深刻认识到只有深入社会,了解社会, 服务于社会,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我们才能更好地发现自身的不足,为今后走出校门,踏入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使我们学有所用,在实践中成才,在服务中成长,并有效地为社会服务,体现大学生的自身价值。
另一方面,此次辅导员专项暑期社会实践项目,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我们团队从“自然与生态”、“人文与历史”、“工程与发展”、“科普与实践”四个层次组织科普宣传、文化传承、红色探访、生态实践等工作。在项目中,我主要参与了 “自然与生态”和“科普与实践”这两部分。不仅了解到了今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长江保护法》、长江江豚、白鱀豚、长江南京段生态环保工作等内容,同时深刻认识到生态环保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广泛参与,我们社会实践团队也一直努力在路上。通过与领域内专业人士面对面,我再次认识到生态环保的重要性,从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实现生态保护与志愿科普的自觉性、自发性与自主性。
长江经济带覆盖沿江11省市,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板块,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占据全国“半壁江山”,生态地位突出,发展潜巨大。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我对于长江的生态、文化、历史、发展都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在之后的学习生活中也将继续传承和弘扬长江文化,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
最后,非常感谢团队所有成员的不懈努力,在与大家合作的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收获满满。
一条长江,哺育了万千中华儿女,我们将欢乐,悲伤,歌声融入诗歌词话,随着那荡荡江水流传亘古,一座座桥梁,跨越千古,连接时代与中国,赋予中国伟大工业发展历史的见证。
通过这次由交通学院交通运输工程本科生第一、第二党支部联合组队的东南大学辅导员专项暑期社会实践项目——“我们生活在长江”生态科普系列实践,我认识到长江,我们的母亲河,不仅联系了人们的交流生产,也映射了中国工程的发展,那是一座座有着生命的桥。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中国近现代以来第一座跨越长江的现代化大桥,武汉长江大桥,十三条铁索开辟了通向共和国的道路的红色泸定桥,沟通了云贵川三省物资交流,有力地促进了泸州经济的发展的泸州长江大桥,这些伟大的桥,都是共和国通向民族伟大复兴的长虹条龙。
同时,我也了解到这些桥梁的建成,都离不开老一辈桥梁人的呕心沥血和毕生奋斗,更离不开年轻一辈的我们创新头脑,吃苦刻苦,而如今我国桥梁的建设开始了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进程,这都是中国的桥梁人共同奋斗的结果,作为青年一代,我感到我肩上的担子依然很重,但是希望通过这次实践,让更多人的人了解这一座座暗含了共和国生命的时代之桥!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