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精神永相传系列采访: 建筑创作中的党史学习

2021-12-19 10:57:53
图片


东南大学党委、中国科协科技社团党委

和中国建筑学会党委在七月初

联合举办“建筑创作中的党史学习”专题展

展览以党的4个历史阶段为时间线索

整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东大建筑设计作品中

逾60件具有民族精神、党性基因、文化传承的

建筑、规划、景观实践案例

串起色建筑下的党史记忆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我们特别有幸邀请到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党委书记冷嘉伟教授、院长张彤教授与建筑学硕士生八支部书记眭格瑞同学,作为本次采访的特邀嘉宾。希望通过本次活动,能让同学们对专业学习与红色精神传承的关系,有更深刻地体悟与理解。



01 建筑学院党委书记 冷嘉伟教授

冷嘉伟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建筑学院党委书记。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中国建筑学会立体城市与复合建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地下空间学术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传统建筑分会常务理事,江苏省地下空间学会副理事长。长期从事建筑设计、城市设计的教学、科研和实践创作。

                         红色建筑下的党史记忆

为了同步开展党史学习和建筑教育,学院秉持“红色建筑与党史事件相结合,专业学习与思政教育”相融通的整体思路,举办了“建筑创作中的党史学习”系列活动,并且于6月28日在咱们中大院门前举行了开幕式。

“‘建筑创作中的党史学习’红色作品展览”作为核心活动,梳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建筑学院教师们参与的大量的红色建筑、规划和景观作品,以党的4个历史阶段为时间线索,串联起红色建筑所镌刻的党史记忆,通过展览,东大建筑叙事讲述党百年辉煌。展览采用“党史+建筑”“线上+线下”双线并行的方式,同步党史学习和建筑教育,将红色建筑和党史事件紧密联系,把思政教育和党史学习有机结合。

展出作品一共60余项,都是由我们建筑学院的老师或主持或参与设计而成,包括杨廷宝先生,齐康院士、钟训正院士、程泰宁院士、王建国院士、段进院士等等。

希望通过本次展览挖掘呈现作品后的党史故事,把红色建筑的价值基因转化为师生党史学习的情感认同、理性思考和行动自觉,充分挖掘和利用专业思政资源,做到党史学习、专业教育、课程思政“三结合”,也将“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落到实处。


“建筑创作中的党史学习”展宣传片 与此同时,我们依托新媒体技术,推出了 “建筑创作中的党史学习”线上展馆 。“线上展馆”的每一章都分为“红色建筑背后的党史学习”和“党史光辉下的建筑创作”两部分:“红色建筑背后的党史学习”讲述了该历史阶段的重大事件和党的发展历程;“党史光辉下的建筑创作”则收录了与该时期党的历史相关的东大建筑设计作品。未来,“线上展馆”也将作为咱们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党委党史学习教育的永久展示平台 ,对学习内容进行持续的更新与完善。
图片

“牢记使命,为人民而设计”专题讲座

此外,借此次专题展览的契机,我们还举办了“牢记使命,为人民而设计”专题讲座,邀请王建国院士、韩冬青教授、淳庆教授和王彦辉教授做主题报告,讲述多年来的红色实践体会,也激发了大家对坚定信仰、坚守信念在建筑创作中有怎样作用意义的探讨与思考。这次讲座也被列入了中国科协科技社团党委和中国建筑学会党委开办的“百名科学家讲党史党课”系列活动,采用网络视频形式进行了线上同步直播,反响非常热烈。

以一流的红引领一流的专,一代代东大建筑人始终从党的辉煌历程汲取灵感、智慧和力量。从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堡、雨花台革命烈士纪念馆,至剑河华润希望小镇、井冈山大仓营造,再到河北雄安新区规划,在飘扬的党旗之下,东大建筑人接续奋斗于国家建设的第一线,将冉冉志气凝聚成尺规墨线,以恳恳真心铺就出设计图卷。希望用红色建筑讲好党史故事,于专业实践中实现思想提升,守望传承东大建筑人的初心和使命,一砖一瓦垒筑起党史教育的万里长城



02 建筑学院院长 张彤教授

张彤,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建筑学院院长。江苏省设计大师,国际建协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绿色建筑与节能委员会绿色建筑理论与实践学组副组长,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建筑创作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小城镇建筑分会副主任委员,主要从事建筑设计创作、相关理论研究与教学工作。

                            红色精神与设计实践

张老师认为“红色建筑”首先应具有建筑的本质功能——环境调控,在此基础上又凝聚着时代精神。在“建筑创作中的党史学习”专题展中展示的建筑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红色建筑”,更是整个20世纪中国建筑当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中的一部分。

在进行建筑学学习的过程中,无论是何种范围的公共建筑都凝聚着这个地区最广大人民的需求,是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在设计与时代精神紧密联系的公共建筑时,因为建筑主体汇聚了人的需求,体现了人的意志,所以设计师需要付出更多精力去听取、平衡他们的需求,要理解这个时代最需要在建筑中体现的形象和其象征意义。如若仅仅关注建造技术或者说表现手法是较为表层的,更难得的是在整体设计过程中均需要深挖建筑的精神内核,营造能够引起观众精神共鸣的空间氛围。空间作为抽象的概念,必须具备形式,而形式是通过材料、技术、构造,再加上建筑师对艺术的创造力和理解力共同构成的。

图片

大仓项目现场调研

张老师主持及参与过很多与红色精神传承相关的重要公共项目,如井冈山大仓营造、井冈山茅坪镇“红星坡”景观工程等,这些设计项目受到了广泛的好评。老师回忆起大仓村的项目,向我们介绍到当时为造出目标中的三合土地面,专程去遍访寻觅具备建造技术的老工匠,亲自带领学生在现场和工匠一起学习制造方法。在沿用客家人常用的建造技术、建筑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比例上、形式上进行空间设计,让整体建筑效果得到提升。张老师认为在建筑设计过程中提取的红色元素,应是地方建筑智慧的体现,应是具有真实力量的建筑元素

图片

大仓讲习所中听讲学习的参观者络绎不绝

在历史环境中工作是一种特殊的体验。在大仓项目中,能触碰到历史的脉搏,能感受到气息、温度与人情。在专业实践中,不断地去探知九十年前的历史,在现场人的感受真真切切地超越了书本文字所记载的精神和力量。通过建筑设计创造出这样一个场所,让后来的人们也可以触碰到这些历史脉搏。作为设计者首先需要理解、触碰到历史当中最真实最核心的部分,然后把它设计、建造、展示出来,让更多的人能够触碰历史、去倾听这些故事。借助建筑这样一个特殊窗口提供更多的机会,也让更多的人看到、感受到它焕发出来的强大力量。要让设计出的建筑成为一个优秀建筑,再将这个建筑与它所处的历史环境相融合,让它能够呈现出历史的脉络和精神,这些是我们通过建筑设计能够做的事情,也是通过我们的专业实践能够对这个村子,乃至对这个社会起到的作用。

百闻不如一见,在建筑中亲身感受时代的历史底蕴会让人产生很多新的思考。张老师向我们推荐了一些周边与时代精神联系紧密的设计项目,如南京的梅园新村。梅园新村是保留民国时代风格的一个街区,它整个项目的材料、色彩、尺度以及它的流线组织与周围城市环境的融洽交织,同时也充分展现了整个历史故事的发展脉络。

此外,作为一个建筑学系的老师,也需能够把研究把项目实践、社会服务、人才培养和教学教育多方面耦合起来。井冈山的项目落地之后,给当地居民收入带来了巨大的提升,我们通过设计工作唤醒了一个沉睡的乡村,作为老师要让参与其中的学生们对自己的专业有认知、有信心。在建筑设计项目的各个环节中都让学生参与,让同学们在实践中摸索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将抽象的专业知识化为具象化的设计方案,让学生感受到专业的力量并从中获益。


03 建筑学硕士生八支部书记 眭格瑞

眭格瑞,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硕士生八支部书记

红色建筑与四史故事

在党的百年征程中,无数仁人志士用青春和热血书写了不负韶华的红色篇章。作为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硕士生八支部书记,眭格瑞一直尝试将“红色故事“融入到党课讲授中,以故事为内核,增强“四史”学习的支撑力与感召力;以专业为驱动,增强青年党员对初心和使命的理解。

在建筑学院党委开展的“建筑创作中的党史学习”系列活动中,眭格瑞深入挖掘“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堡”背后的历史,并以“讲大桥故事,传使命薪火”为主题开展“四史”系列实境党课

我的导师冷嘉伟教授是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堡设计者钟训正院士的学生。学习过程中,我时常聆听冷老师讲述恩师钟院士的故事。1960年,在来自全国17家单位的58个桥头堡方案中,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建筑系时年32岁的青年教师钟训正设计的三面红旗方案被周恩来总理亲自圈定。钟训正当时作为建筑工种的专业负责人,不仅吃苦耐劳,而且十分细心,施工过程中些许误差也不容许放过。在开工短短28天时间后,这座高达70余米的桥头堡巍然屹立在长江河畔,它不仅标志着南京长江大桥伟大工程的成功,更象征着中华民族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胜利。


本次党课紧扣红色四史主题和建筑专业特性,以学院钟训正院士和淳庆教授设计和修缮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堡的故事为依托,首先通过讲述“南京长江大桥的建造历程”——忆往昔,感悟“大桥精神”,其次,通过讲述“东大建筑人与南京长江大桥的故事”——学师辈,领悟“使命传承”。最后,借由前辈,师辈的红色故事,看今朝,体悟“吾辈青年在新时代的责任与担当”。

通过对这段历史故事的回顾和讲解,眭格瑞希望可以激励支部青年党员,将这段奋斗历程铭记于心,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大桥精神内化于心,继续练就过硬专业本领,自觉担当时代责任,牢牢将个人理想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相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持续添砖加瓦!

党课的讲授没有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模式。在室内党课结束后,支部成员一同前往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堡,实地领略和感受“大桥精神”。此外,支部成员各显神通,发挥脚本、摄影、剪辑等特长,以新媒体的方式记录和打造支部专属的“青年大学习”

创新的党课模式取得良好的反响。本次党课内容发布于《光明日报》庆祝党成立100周年活动专栏。今年4月末,该党课荣获东南大学举办的“忆往昔,铭记百年党史” “最佳党课”特等奖。

作为一种重要的红色资源,以“人、物、事、魂”为依托的红色故事,对于提升党课品质,增强党员意识,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眭格瑞表示,在今后的支部工作中,他将继续挖掘“红色建筑”背后的“四史故事”,以优质的故事内容和创新的党课模式为党建赋能!



在学习和工作中知行合一

铭记革命前辈的初心信仰

将党的精神化作自己行动的基石

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作为我们建筑创作的奋斗目标

坚定不移地听党话、跟党走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责任编辑:史婉莹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希望通过本次活动,能让同学们对专业学习与红色精神传承的关系,有更深刻地体悟与理解。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