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攻坚双碳路 奋楫扬帆正当时

2025-04-01 09:41:53 夏忠玉


为深入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推动能源领域党建与科研深度融合,2025年3月19日,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联合清华大学、中南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江西理工大学等高校,举办“聚力攻坚双碳路 奋楫扬帆正当时”线上理论学习会。五校能源领域专家学者、党团骨干500余人齐聚云端,通过专题党课、经验交流、学术研讨等形式共话“双碳”使命。 江西理工大学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教育部思政十大中青年骨干人才饶先发江西理工大学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研究生党支部书记黄淑慧和支部全体成员;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党委副书记巩峰团委书记沈子婧研究生辅导员赵水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副研究员、博导、能源工程党支部书记吴石亮博士生第1党支部,硕士生第6、7、8、9党支部全体成员;中南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王洪才,团委书记朱芳芳,办公室行政干事杨晨雨和博士生党支部,研究生第一党支部全体成员;清华大学能动系博231党支部全体成员;北京理工大学机电学院研究生能源第二党支部全体成员参与本次理论学习会。


“聚力攻坚双碳路 奋楣扬帆正当时”云端会场

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线下分会场

江西理工大学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线下分会场

中南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线下分会场


开幕致辞

会议由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党委副书记巩峰致开幕辞。在“双碳”目标倒计时的关键节点,五所高校的能源人齐聚于此,既是对“两会”精神的生动践行,更是新时代能源人使命担当的集体宣言。今天的会议既有教育部思政骨干的专家讲授党课,也有全国样板支部的经验交流;既聚焦能源前沿的科技攻坚,更注重青年人才的协同培养——这充分体现了高校能源院系“育人”与“科研”双轮驱动的时代责任。


集体学习2025年全国“两会”精神

江西理工大学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教育部思政十大中青年骨干人才饶先发以《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能源担当》为题作专题党课。通过“数据解码”展现2024年发展成就: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城镇新增就业1256万人、粮食产量首破1.4万亿斤;重点解读2025年“科教兴国”战略部署,强调要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科技创新自立自强-人才梯队建设”三位一体发展格局。他特别指出,能源学子应将“双碳”目标融入科研实践,在清洁能源技术开发、能源结构优化等领域持续突破。


先锋示范谱新篇

清华大学能动系博231党支部建设纪实


清华大学能动系博231党支部书记马行豪系统分享支部建设经验。支部全年开展组织生活19次、党团班共建活动20余次,建立“理论研学+产业实践”双轨机制,组织党员赴上海电气集团开展智能制造与风电技术调研,获评校级优秀实践成果奖。创新设立4个跨学科党小组,由支委牵头开展学术研讨与红色教育活动,实现群众思想动态全覆盖跟踪。“活动成效在于直抵人心”马行豪强调,支部将组织生活嵌入清洁能源攻关一线,构建起科研育人共同体,形成可复制推广的党建范式。


党建铸魂强根基

北京理工大学机电学院

研究生能源第二党支部建设实践

北京理工大学机电学院研究生能源第二党支部宣传委员杨拓系统介绍了基层党建创新成果。该支部立足兵器科学与技术学科特色,将党组织嵌入三个能源动力课题组,现有党员13人、积极分子2人,全年开展组织生活14次,形成“科研阵地+党建堡垒”双融模式。通过原著研读、导师讲座、两会专题研讨等多元形式强化理论学习,全年组织5次集中学习、3次专题报告及5场交流研讨,构建“支委讲党课+党史知识竞赛”特色教育体系

支部创新开展沉浸式教育活动,组织参观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红色观影等共建活动,将思想引领融入兵器科研实践。针对研究生特点打造“学术经验共享会”平台,实现组织生活与科研攻关同频共振。“我们将持续创新VR党史教育等载体,让红色基因在国防科技人才培养中焕发新活力。”杨拓在展望中强调,支部正探索建立跨学科联建机制,着力打造新时代军工特色党建示范样板。


党建引领强引擎

中南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

博士生党支部建设掠影

中南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生党支部书记

张伟进分享支部建设经验


中南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生党支部书记张伟进介绍,该支部自2018年成立以来,以“五化建设”为框架,构建覆盖46名党员的科研型党组织,全年开展主题党日14次、专题党课4次,联动东南大学等高校实施党建联建计划。聚焦“党建+科研”融合,组织学术论坛12场、红色基地研学9次,推动党员发表高水平论文40余篇,3人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针对理论学习深度不足等问题,支部创新建立“书记项目”责任制,通过学术沙龙、跨校课题合作等形式激发内生动力。“我们将以国家级科研平台为载体,把组织优势转化为攻关效能。”张伟进表示,支部正探索建立“党员学术领航员”机制,聚力破解新能源领域“卡脖子”难题。


样板领航树标杆

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

硕士生第9党支部建设实践

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硕士生第9党支部

夏忠玉分享支部建设经验


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硕士生第9党支部书记夏忠玉分享了全国样板党支部建设经验。该支部立足动力工程学科特色,构建“领航·强基·铸魂·筑匠·火炬”五大育人工程,两年间开展主题党日40余次,服务师生超3000人次。通过组建“双碳宣讲团”走进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等10所院校、联合南京水务局开展节水科普,将绿色理念深植社会基层;联合南京医科大学等高校打造“京剧义诊+红色研学”跨校共建品牌,实现党建与社会服务深度融合。

支部深化“党建+产学研”创新模式,组织党员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重大项目,发表高水平论文10余篇,助力攻克火电灵活调峰等关键技术。与航天发射场专家、工程院院士共建“能源强国导师团”,培育的学生团队获“挑战杯”国赛银奖等7项省级以上荣誉。“我们将打造‘党建学术双螺旋’育人体系,为能源革命输送更多领军人才。”


联学共建促提升

云端共探党小组建设新路径

在自由交流环节,东南大学博士生第1党支部书记王吴玉聚焦“党小组建设实效性”发起研讨。针对跨年级党员流动性大、活动参与度不均衡等共性问题,清华大学能动系博231党支部书记马行豪分享了"支委领衔-按所编组-定向联系"的实践模式:“我们以研究所为单位划分6个党小组,由支委担任组长,每学期开展读书会、北京红色地标微调研等活动,既破解了横向党支部管理难题,又实现了党员联系群众全覆盖。”

中南大学博士生党支部提出“课题嵌入”解决方案,将党小组与重点科研项目绑定;北京理工大学机电学院党支部则创新“线上轮值主持”机制,提升分散党员参与积极性。现场就“毕业流动党员跟踪管理”“跨校党小组联建”等议题展开深度讨论。


党旗飘扬第一线

环境治理守护健康呼吸


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博士生第1党支部王聖齐聚焦“两会”议题,分享了《不同气候区典型城市室内空气微生物分布特征研究》。团队跨越全国五大气候区,采集住宅、医院等6类建筑1800份样本,首次揭示换气次数与人员密度对微生物浓度的耦合影响规律:当换气量提升50%时,室内有害真菌浓度可降低63%。研究创新性构建“气候-建筑-菌群”关联模型,通过机器学习鉴定出12种区域特异性病原微生物,为呼吸道疾病溯源提供关键数据支撑。

“我们量化了室外空气对室内微生物的贡献度达58%,仍有42%未知来源亟待破解。王聖齐介绍,该成果已应用于南京儿童医院等8家医疗机构通风系统改造,助力实现“被动消杀”向“源头防控”转变。团队正联合疾控部门制定《健康建筑微生物防控技术导则》,为“健康中国2030”战略实施提供科学方案。该学术分享生动诠释了"党建红"与"科研白"的深度融合


红色引擎强驱动

治污攻坚筑牢生态屏障

中南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贺惟禛

学术科研分享


中南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贺惟禛聚焦“两会”污染防治议题,分享了《硒/硫耦合协同脱汞机理研究》前沿成果。针对我国燃煤烟气汞污染治理难题,团队创新开发ZnSexS1-x新型吸附剂,通过量子化学计算与实验表征结合,首次揭示硒原子掺杂引发晶格畸变的微观机理:当硒硫比为1:3时,吸附剂表面形成高密度不饱和活性位点,脱汞效率较传统材料提升12倍。研究构建的“缺陷工程调控模型”为设计高性能环保材料提供理论依据,相关成果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发表。

“这项技术可将燃煤电厂汞排放浓度降至0.5μg/m³以下,较现行国标严格10倍。”贺惟禛介绍,团队正与华能集团合作开展中试实验,未来有望推广至300MW以上机组,每年减少汞排放超20吨,为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先锋领航赋新能

智慧监测助攻蓝天保卫

江西理工大学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罗程聚焦“两会”污染防治需求,分享了《二维新型碳基气敏器件设计》研究成果。针对工业废气监测难题,团队创新采用过渡金属掺杂技术,通过钪原子修饰使二维碳基材料对氢气的检测灵敏度提升3倍,响应时间缩短至0.8秒。研究构建的“石墨烯-碳氮异质结”模型,可精准识别乙炔、乙烯等有机污染物,选择性较传统材料提高12倍,为构建智慧化环境监测体系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研发的微型传感器原型在赣州稀土冶炼车间完成中试,实现挥发性有机物在线监测精度达ppb级。团队正与厦门大学联合攻关环境湿度干扰难题,推动实验室成果向“蓝天保卫战”一线转化。“我们的目标是用纳米材料构筑环境污染防控的天网。”罗晨表示,这项技术未来可集成于无人机巡检系统,实现污染源实时立体监控。


五校联学启新程

能源先锋共绘绿色发展蓝图

此次联学活动为校际协同创新按下“快进键”,五校500余名师生通过“理论研学+学术攻坚”双轨模式,实现党建与科研深度融合。生动的专题党课为能源人锚定使命坐标,“党建+双创”经验引发热烈讨论。在学术前沿阵地,室内微生物防控、燃煤脱汞技术、智能气体传感等三项突破性成果,彰显青年科研工作者服务“双碳”战略的硬核担当,为新时代能源革命注入澎湃青春动能。同步构建“理论共学-数据共享-成果共创”的党建生态圈,打造新时代高校党建引领科研攻坚的示范样板,为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双碳”战略目标贡献高校智慧力量。



END


供稿|能源与环境学院博士生第1党支部

排版|能源与环境学院硕士生第9党支部

审核|朱赤 沈子婧

能源与环境学院  新闻中心


责任编辑:石文韬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此次联学活动为校际协同创新按下“快进键”,五校500余名师生通过“理论研学+学术攻坚”双轨模式,实现党建与科研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