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国,哪有家?!只有国家富强,才有家庭和个人的幸福。”这是刘盛纲院士对学生常说的一句话。他矢志不渝跟党走,把一生心血献给了党和人民的事业。6月19日,四川省委书记彭清华来到有67年党龄的刘盛纲院士家中,向其颁发了“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并致以亲切问候和崇高敬意。
2021年,党中央首次颁发“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电子科技大学共有318名老党员获颁纪念章。在学校“两优一先”表彰大会上,18位老党员受邀出席。学校领导为他们颁发了纪念章并献花。现场响起热烈而持久的掌声,向老党员老同志致以崇高的敬意。
这318名老党员,义无反顾投身革命、出生入死不怕牺牲,扎根成电初心不改、久经考验矢志不渝,心怀家国艰苦奋斗、求实求真大气大为,潜心科研刻苦攻关、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把一生都奉献给了党和国家的事业。
义无反顾 投身革命
原图书馆馆长魏中嶽参加革命时只有16岁。参军之后就被调到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的一个兵工厂制造和修理枪支,为八路军和游击队提供枪支弹药,当时的铁道游击队就用过魏中嶽所在的兵工厂制造的手枪等武器。
1945年,魏中嶽光荣入党,并加入了鲁南军区。他亲身参与了著名的淮海大战和渡江战役,并参加了解放大西南的战争。1949年,他奉命到重庆接收国民党的大型兵工厂,1956年来到成电,先后担任设备处处长、图书馆馆长。
原党办主任王旭参加革命时也只有17岁,成为了一名报务员,参加抗日战争。在炮火硝烟中,他掌握了扎实的通讯知识,充当着部队灵敏的“耳目”和“神经”。对王旭而言,保证通讯顺畅是克服千难万险都要坚决完成的任务,如果命令不能及时传达,部队就可能遭受重大损失。
1946年1月,王旭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部队合编为东北第八纵队,他担任纵队电台支部支委,随部队参加了东北秋季、冬季攻势作战和辽沈战役。1953年参加入朝参战,直至1958年回国。1960年,他调至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工作,先后担任保卫处副处长、党办主任。
同时代的黄大用(原名何祚融),出身于上海名门家族,但因山河破碎,全家颠沛流离。1943年,他在昆明赶上西南联大招生,顺利通过录取。1944年,日军又发动豫湘桂战役,他怀着一腔热血投笔从戎,是西南联大立碑铭记的834名抗战学生之一。
1946年,黄大用进入清华大学电机系继续学习,参与反美抗暴游行以及“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1947年,他在清华大学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参加天津解放后的接管工作,1956年调入成电,先后在学校房产科、物资处、生产处任职,勤勤恳恳、业绩突出。
魏中嶽、王旭、黄大用等老党员,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面对生死考验坚贞不屈,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勇于冲锋陷阵。他们的血液中流淌着无产阶级战士的豪迈气概,是鼓舞我们不负青春、报效祖国的无穷动力源泉。他们寄语新时代青年:“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你们要倍加珍惜,学好本领,才能让我们的祖国更加强大。”
扎根成电 建设成电
今年88岁的刘盛纲院士,自1956年调至成电就一直扎根于此。65年来,他一直奋战在科技前沿,在微波电子学、相对论电子学、电子回旋脉塞、自由电子激光、微波等离子体、太赫兹科学与技术等领域做了大量的原创性工作,是国际公认的红外毫米波-太赫兹领域的先驱,为电子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先后获得陈嘉庚信息科学奖、国际K.J.Button奖等。
“科学原属勤奋人,愿终生相托。”如今,刘盛纲院士依然在太赫兹领域不懈追求。“常有人问我,您都80多岁了,为什么还要去实验室里搞科研?”他说,“这种想法,在我幼年的时候就已经在脑海里形成了,到现都不能忘记。”他回顾了童年时期在日寇侵略的阴影下与家人逃难的坎坷遭遇以及所见的各种悲剧和苦难,并说:“只有国家强大了、民族强大了,才有家庭的幸福,才有我们现在这样好的生活条件。有国才有家,所以我们都有一个救国强国的梦。”
沈长发是成电最早的筹建者之一。1955年7月,他奉调成电筹委会,参与了校址选址工作。敲定校址后,他和同志们天天泡在工地上,从建筑设计到各种建筑材料进货管理、建造监督、经费划拨等,付出了许多心血。1956年9月,成电如期开学,揭开了学校发展的历史篇章。
沈长发曾担任学校计划财务处副处长、学校纪委副书记等职。他勤学实干,建立了成电第一套财务账册,规范了学校的财务,也为学校未来的规划提供了财务上的参考。他还建立了学校第一个科技情报网,1984年10月他被电子工业部无线电通信情报网评为受表扬的科技情报工作者。
唐明光是1956年建校时考入成电的学生,1960年提前毕业留校任教,从此把根扎在了成电。他从小看到山河破碎,立志长大后保家卫国。1972年,成电联合清华大学和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组成了“723机”总体组,探索研发光纤通信系统。唐明光正是研发人员之一。
成电是中国第一个吃光纤通信系统“螃蟹”的单位。研究伊始,困难重重,但他和同事们不惧困难、刻苦钻研,用三年多成功研发出中国第一套光纤通信系统,实现了我国光纤通信系统从“0”到“1”的飞跃。成电也成为了中国光纤通信系统的启蒙地、发源地之一。
1985年,廖品霖(右一)接待美国科技代表团来访
廖品霖也是1956年考入成电、1960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70年起,他负责筹建学校激光技术专业并先后任该专业教研室副主任、主任,1972年至1983年担任电子部“723机”光纤通信系统项目总体组成员,1982年起先后任外事处处长、校办主任、“211工程”办公室主任、校长助理等,为学校“211工程”建设等做出了突出贡献。
他长期从事电子管、微波技术、激光技术和光纤通信等领域的科研和教学工作,相关科研成果获得机电部、电子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各一项,国家发明四等奖一项,国防科工委光华奖励基金奖等。
成电历史,群星璀璨。他们扎根热土、无私奉献,求实求真、大气大为,为学校的建设发展作出了不朽的贡献,为国防现代化建设和民族电子信息工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奉献一生 薪火相传
“我坚持工作上退休了,但思想上不能退休,共产党员的责任和义务不能退休。”在学校“两优一先”表彰大会上,“光荣在党50年”教职工、学校优秀共产党员代表、校关工委委员、本科教学督导组组长谢云荪同志深情地表达了自己的初心和使命。
谢云荪长期从事微分方程、数学分析与微积分的教学和科研工作,1986年作为优秀科技工作者出席了第三次全国科协代表大会。1993年、2001年2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00年退休后,一直担任学校本科教学督导组组长,围绕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积极建言献策,听课近2000学时,热情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帮助他们提升教学能力。
近年来,谢云荪还参加了成电故事讲师团,为新生讲述成电故事,鼓励同学们不忘初心、薪火相传、热爱成电、继承成电精神,弘扬成电传统,努力创造成电新的辉煌。成电故事讲师团有21位老教授,最年长的已经86岁,在2019年学校教师节表彰大会上荣获“特别贡献奖”。
陈天麒也是成电故事讲师团的成员。他长期从事电子工程方面的科研和教学工作,获6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三等奖。曾任电子科技大学原电子工程学院副院长,现任学校特聘辅导员、学院关工委副主任,继续为学院发展建言献策。
今年已经96岁高龄的离休干部肖鉴昌是离休支部的老同志之一。他精神矍铄,每天坚持看人民日报,关心党和国家大事。并坚持写作,笔耕不辍,通过文章引导师生爱党爱国、努力奋斗。2019年,他参加“我和我的祖国”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征文,《用奋斗书写青春年华》一文荣获优胜奖。
佩戴上熠熠生辉的纪念章后,这位有着69年党龄的老同志激动地说:“自己只是干了分内的本职工作,做了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做的事。我们现在生活得这么好,归根到底要归功于党的领导。十分感谢党的关怀,我将继续发挥余热,始终不忘作为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活到老、学到老、思考到老、奉献到老、修炼到老,这是我的座右铭!”离休党支部副书记王振兴表示,“我们要努力弘扬党的优良传统,传承红色基因,为红色基因融入成电血脉、代代相传贡献力量。”
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荣获“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的老同志们将一生心血奉献给了学校和国家。如今,他们依然孜孜不倦,在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等方面贡献力量,用实际行动生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高尚品质和崇高精神,是广大成电党员中的先进代表,也是广大师生员工学习的榜样。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