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2日出版的《四川日报》在第12版思想周刊·学思践悟专版头条刊登了四川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的理论文章《革命理想高于天》,文章执笔人为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叶本乾、方素清,全文如下:
学习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的艰辛历程
革命理想高于天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谱写的壮丽史诗,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巍峨丰碑,是人类历史上亘古未有的伟大壮举。伟大长征不仅是用鲜血和生命染红的英雄之路,更是一场用理想和信念丈量的精神远征。“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长征组歌》充分展现了红军面对爬雪山过草地的极大困难时,仍能在恶劣环境中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坚忍不拔的钢铁意志战天斗地。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指出:“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共产主义确立为远大理想,始终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朝着这个伟大理想前行。党和红军几经挫折而不断奋起,历尽苦难而淬火成钢,归根到底在于心中的远大理想和革命信念始终坚定执着,始终闪耀着火热的光芒。”长征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信念的胜利。
革命理想支撑红军长征创造伟大奇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理想高于天。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永远不会熄灭。在中央苏区和长征途中,党和红军就是依靠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坚强的革命意志,一次次绝境重生,愈挫愈勇,最后取得了胜利,创造了难以置信的奇迹。”正是靠着对中国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必胜的坚定信念,在党的领导下,红军焕发出了惊人的钢铁意志和强大力量,战胜了敌人的围追堵截、来自内部的错误思想及分裂力量、空前未有的艰难险阻,开启了中国革命的新篇章。
80多年前,中国工农红军实行战略转移来到四川,在川西北地区迎着风雪翻过一座座巍峨的大雪山、踏着坚定的脚步迈过茫茫的沼泽草地,谱写了壮丽的历史篇章。1935年6月8日,中央红军突破敌人芦山、宝兴防线,翻越了长征路上第一座雪山——夹金山,夹金山地势险峻、终年积雪。之后,中央红军先头部队翻过了几座海拔都在4000米以上的大雪山,在北进途中与红四方面军先头部队胜利会师。18日,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主力到达四川懋功地区。1935年8月,召开毛儿盖会议后,中央决定北上,中共中央和红四方面军指挥部率领的右路军进入草地,行军队列分左右两路,平行前进。右路军自四川毛儿盖地区出发,进入茫茫的松潘草地。松潘草地,海拔在3500米以上,面积广阔,气候条件尤为恶劣,人迹罕至,这是红军经历险峻雪山后的又一次巨大挑战。此外,还要面临精疲力竭、粮食匮乏,只能吃野草、野果,甚至吃皮带充饥的艰难困境。据统计,红军一共攀越40余座高山险峰,其中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就有20余座,穿越了被称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雪山草地行军过程中历经大小战斗数十次。在红一方面军二万五千里的征途上,平均每300米就有一名红军牺牲。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爬雪山过草地,既要面临物资严重给养不足以及极其险恶的自然环境,还要对付围追堵截的国民党军队,还有党内错误思想带来的分裂危险。内外交困的险况,使得红军行军比平常的行军要克服更多困难。但是,英勇的红军将士们并没有被困难压倒,相反,他们严明的优良纪律、坚定的理想信念、顽强的革命意志在困境中大放异彩。再困难,没有阻挡红军将士前进和走向胜利的坚定脚步;再艰苦,没有削弱红军将士敢于牺牲和奉献的顽强精神;再危险,没有动摇红军将士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为工农大众而战,为中华民族而战,为共产主义而战,已经成为广大红军将士的共同信念和自觉行动。真正做到了如毛泽东同志所写:“一切共产主义者的最后目的,则是在于力争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最后的完成。”正是依靠用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来武装自己,红军才能英勇无畏、不怕艰险地战胜一座座险峻的大雪山,走过荒芜危险的沼泽地,中国共产党人才能在风雨如磐的革命道路上一路前进、越走越勇,不断创造一个又一个新的辉煌。
革命理想引领中国共产党铸就百年辉煌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艰难可以摧残人的肉体,死亡可以夺走人的生命,但没有任何力量能够动摇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红军将士始终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我们党才能在二万五千里的长征途中赢得一场场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三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完成了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正是千千万万共产党人坚守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最高价值理想,发扬共产党人“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才成就了我们党饱经挫折而不断奋起,历尽苦难而百炼成钢。
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矢志不渝的理想、坚如磐石的信念,始终贯穿在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中。怀揣着为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目标不懈奋斗的革命理想,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于嘉兴南湖的红船上,从一个只有50多名党员的小党不断发展壮大到今天拥有9500多万党员的伟大政党。坚强的信念、伟大的精神,铸就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发展取得的伟大传奇。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先后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和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实行改革开放,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中国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百年的奋斗史中,我们党历尽艰辛磨难、付出了巨大牺牲,面对革命事业遭受严重挫折打击时仍能保持乐观,坚信星星之火终能燎原,面临敌强我弱的艰难险境仍能绝处逢生、化危为机,面对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百废待兴仍能艰苦创业、勇挑重任,面向改革开放的全新考验仍能拼搏顽强、开拓奋进,应对新时代各种风险挑战仍能审时度势、运筹帷幄,最终团结带领人民推进救国、富国、强国的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事业,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的道路上奋勇前行。这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最好写照。
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调研时再次强调:“为什么中国革命能成功?奥秘就是革命理想高于天,在最困难的时候坚持下去,这样才能不断取得奇迹般的胜利。我们对实现下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应该抱有这样的必胜信念。”一百年的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在一次次的挫折中一次次奋起,将无数的“不可能”变成了“可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凭的就是坚定的理想信念,靠的就是坚强的革命意志。
革命理想推动伟大事业永续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理想信念教育,多次提到“革命理想高于天”,并强调指出,要深刻认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辩证关系,既不能离开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民族复兴的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也不能因为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就讳言甚至丢掉远大理想。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导是在告诫我们,要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紧密相联,坚定信仰、忠实践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始终从党的伟大精神和伟大实践中汲取砥砺前行的养分和力量,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一个政党有了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就会坚强有力,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共产党人在新时代坚守信仰,最要紧的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团结带领人民群众通过艰苦奋斗不断创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和人民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这是中华民族、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更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密切联系的生动诠释。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作为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必须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我们更要善于从党的奋斗历程中感悟和弘扬党的伟大精神,坚定革命理想信念,增强开启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信心和勇气,将信仰伟力转化为实践动力,将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崇高信仰,接续奋斗变成现实。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的外部环境,面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等一系列深刻变化,面对中国共产党面临的重大风险考验和党内依然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更要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用“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去抵御风险、解决矛盾、迎接挑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今天,在新长征路上,我们要战胜来自国内外的各种重大风险挑战,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依然要靠全党全国人民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坚强的革命意志。”
百年建党,历经沧桑,我们党和国家走过了不平坦也不平凡的道路;展望未来,砥砺前行,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还会面临更多挑战和艰险。只要我们继续保持“革命理想高于天”的豪情壮志,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和人民群众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就一定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源源不竭的精神动力,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不断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