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种子精神",勇担时代重任
——生命科学学院召开学习座谈会纪念钟扬同志
钟扬,曾担任复旦大学党委委员、研究生院院长、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中组部第六、七、八批援藏干部,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曾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对口支援西藏先进个人等荣誉。2017年9月25日,钟老师赴内蒙古为民族地区干部授课途中,遭遇车祸,不幸去世,年仅53岁。
近日,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召开纪念钟扬同志逝世五周年学习座谈会,深切缅怀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优秀教师、时代楷模钟扬同志,重温他的感人事迹,交流种子精神学习体会,表达对钟扬同志的怀念和敬仰。
640-2.jpg
钟扬同志妻子、同济大学教授张晓艳,钟扬先进事迹报告团成员、研究生院副院长楚永全,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陈家宽,“钟扬式”优秀教学团队代表乔守怡,钟扬教授基金获奖人吕红,钟扬式好老师代表鲁伯埙教授,《钟扬小传》作者中文系梁永安教授,钟扬团队代表南蓬老师,援藏教师代表王玉国教授,西藏大学理学院拉琼教授分别发言。
《光明日报》上海站副站长颜维琦,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分党委副书记丁滪、副院长王纲,钟扬式好老师吴燕华,生命科学学院党委委员、教职工党支部书记、教师代表等参加本次纪念座谈会。会议由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分党委副书记余文博主持。会议以线上线下的形式举行。
座谈会开始,与会同志们集体观看了钟扬同志纪录片《播种未来》。钟扬同志援藏16年,在青藏高原跋涉50万余公里,收集了上千种植物的种子。他不仅采集和保护了珍稀的植物种子,也播撒下了科学和人才的种子。
640-3.jpg
楚永全副院长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讲述他对钟扬老师和“种子精神”的理解。首先是在人生关键阶段的选择,钟扬老师选择到复旦、选择去西藏、选择教育援藏以及在身体状况非常不好的情况下仍选择坚持工作;在面临关键选择的时候,钟扬老师从未将个人放在第一位,他的心中就是事业。楚永全讲述的第二点是钟扬老师的拼搏精神,他和时间赛跑,“钟扬老师用53岁的人生做了很多人100岁都无法完成的事情!”。最后楚永全介绍了研究生院在钟扬老师离开后,对钟扬老师开创的重要工作如何传承和发展。
640-4.jpg
640-5.jpg
生命科学学院陈家宽教授以钟扬老师的两个“梦”为主要内容,讲述他对“种子精神”的理解和对钟扬老师的怀念。陈家宽讲到,钟扬的一个“梦”是发展中国的生物多样性研究,另一个“梦”是推动人才培养。为了实现这两个“梦”,钟扬穷极一生努力,扎根高原,做出巨大贡献。陈家宽高度评价钟扬的精神品格,“他处处想到别人,唯独没有他自己”。座谈会上,陈家宽提出希望我们对钟扬的精神进行深入发掘和研究,进一步读懂钟扬,弘扬“种子精神”,进一步推进复旦生态学科的发展。此次座谈会,陈家宽带来了他的新书《长江河口滩涂湿地——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第二次综合科学考察报告》,深情朗读了序言中关于钟扬的深切思念和高度评价,并将书签名赠送给钟扬老师妻子张晓艳。
640-6.jpg
钟扬式优秀教学团队代表老师乔守怡回顾了与钟扬的在教育方面共事的经历,讲述了他理解的“种子精神”:一生追求卓越,永不懈怠地探索和实践。乔守怡讲到,钟扬“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奋斗精神令人钦佩。同时,乔守怡老师高度肯定了钟扬在科研方面的贡献,他在青藏高原上采集的高原拟南芥是珍贵的材料,对于研究遗传多样性、遗传和环境间的关系有极大的促进,给生物多样性研究极大地拓展了空间。乔守怡最后讲到,“‘种子精神’是骄傲,也是责任,我们应做好传承”。
640-7.jpg
钟扬教授基金获奖人吕红介绍了她和团队在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和科技扶贫三方面的工作进展,讲述如何用实际行动弘扬“种子精神”。育人方面,开设了面向全校非生物学专业的学生的课程,使同学们能够了解生物技术以及背后的原理,拓宽知识边界、引发深度思考;科研工作中,围绕中国工业生命基础领域需求开展工业菌的研发和构建,培养优秀人才、输出高新成果;科技帮扶方面,通过自主知识产权对云南永平进行技术帮扶,促进乡村振兴。
640-8.jpg
“钟扬式”好老师代表鲁伯埙曾是钟扬老师的学生,鲁伯埙主要从学生的视角出发,讲述了钟扬老师带给他的帮助和影响。一是潜移默化的学术传承,课上,钟扬老师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对学科产生兴趣,课下,钟扬老师耐心回复学生来信,鼓励学生多思考。二是奉献精神,坚持做对社会和学术界有意义的工作。三是科学精神,深挖科学结论背后的诞生过程。鲁伯埙表示,将在科学研究领域稳步向前,将“种子精神”发扬光大。
640-9.jpg
《钟扬小传》作者、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梁永安线上参会并讲述了他对“种子精神”的理解,一是人类情怀,心怀世界和人类;二是诗人气质,面向自然充满热情,能感受到自然带给人的光亮;三是平民精神,待人非常亲切;四是科学精神,通过自身对科学的认识和努力,用行动实现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梁永安对钟扬身上所具有的兼具宽阔而专注境界高度肯定。梁永安表示,纪念钟扬最好的方式就是将他热爱的事业不断推进,加强东西部地区高校交流、互相促进,将我国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的力量融合在一起,如有需要,他非常愿意到藏大去开设一门课程。
640.png
钟扬团队老师南蓬因出差无法现场参会,提前录制了发言视频,介绍了五年里在上海进行红树引种的现状和所面临的挑战。她讲到,引种项目自2008年起先后引种10余种红树植物,中途遭遇了种植地的规划变更、寒潮、干旱等各种困难却依然坚持。五年里,发表了1篇文章、申请到1项专利,并协助上海市争取到上海临港滨海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并筛选到一些抗寒植株,有望在后续研究中培育出适宜在上海生长的红树。最后,南蓬对于项目过程中提供帮助的单位和个人表示感谢。
640-10.jpg
目前正在西藏大学进行教育支援的老师王玉国结合自己援藏的经历讲述对“种子精神”的学习和理解。他表示自己目前主要工作是协助西藏大学开展生态学双一流学科的建设工作,生态学既是钟扬老师带领下申请的双一流学科,也是西藏自治区唯一的双一流学科,意义重大。王玉国用“不容易”来形容学科建设的冗杂和忙碌,而面对这种“不容易”,他和同事们在“种子精神”的鼓舞下坚持了下来,不断前进。座谈会上,王玉国转达了当地师生对钟扬的深深怀念和高度肯定。
640-11.jpg
钟扬老师的学生、西藏大学理学院拉琼教授动情回忆了钟扬老师不畏辛苦、克服“高反”,带领西藏大学实现了多项“零”的突破的动人故事。他回忆尽管当年困难重重,但钟扬老师淡泊名利,在这种艰难的境地中默默耕耘,最终成功带领西藏大学生态学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名单。拉琼谈到自己在工作中一直将“种子精神”作为精神支柱,鼓励自己坚持下来。最后,拉琼对复旦大学在西藏大学学科建设中给予的帮助和支持表示感谢,希望继续加强后续的交流与合作。
640-12.jpg
此后,钟扬老师妻子张晓艳教授分享她对钟扬的理解。一是钟扬具有前瞻性,例如,最早成立国内的计算生物学实验室、极早意识到生态研究的重要性、率先提出研究生培养应重“质量”轻“数量”等;二是淡泊名利,比如当年放弃厅级干部待遇,转到能做更多实事的岗位;三是平易近人,鼓励藏族学生求学,自费带领学生扩展见识等。张晓艳讲到,作为种子,应该埋入土壤默默生根、发芽,钟扬就是这样的种子;钟扬的一生广阔丰富,完成了许多有意义的事情,尽管已经离开我们,但精神永存在我们心中。
640-13.jpg
“五年来,我们不忍说再见,钟扬老师是我们心中永远的思念。五年来,每当我们遇到困难挫折,总能从他感人事迹中汲取精神力量”,生命科学学院分党委书记陈浩明对会议进行总结。钟扬是一位有着教师梦和西藏梦的新时代追梦人,就像他在上海种红树,在青藏高原采集种子,为少数民族培养人才。胸怀天下,播种未来。
五年来,在钟扬老师“种子精神”激励下,我们一直在延续他的梦想。钟扬老师离开后,校党委给学院一个光荣的任务,就是继续援建西藏大学的生态学科。学院协调推动学校和西藏大学签订合作协议,成立了复旦大学-西藏大学生物多样性与全球变化联合实验室,加强双方合作。学院持续派出援藏干部,今年3月23日王玉国老师冒着疫情风险,前往西藏大学,接续奋斗。五年来,西藏大学生态学科也取得了一系列可喜成绩,目前正在筹划申报自治区重点实验室。
钟扬老师离去后,红树林引种工作陷入了低谷,面对困难,学院组织协调学校职能部门和南蓬老师等团队成员,多次与当地政府协商,争取支持,落实新的种植基地,通过社会捐赠获得项目急需的启动资金,2018年红树林基地重新开张,规模更大,品种更丰富。现在红树林已被浦东新区纳入了湿地公园的规划,正在申报堤外的科研苗圃,相信将来会越来越好。
五年来,在校党委指导下,学院建成了钟扬纪念室,通过文字材料和大量珍贵的照片、实物展品生动展现钟扬老师的感人故事。走进展厅,一眼就能看到钟扬老师高大的身影和略带高原红面庞的照片,让人们感到钟扬老师从未远去。展厅建成后,很多校内外师生、社会人士来参观学习,感悟“种子精神”。
迈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我们要在钟扬“种子精神”的感召下,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用昂扬的斗志、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斯人已逝,幽思长存。五年来,钟扬老师的事业,在复旦大学与西藏大学师生的接续与奋斗中,蓬勃发展;“种子精神”的内涵,在学习与实践中,不断丰富。“种子精神”必将激励更多人奋勇前行!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