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总结:河山有信仰·青春担使命——水利工程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2025-09-07 10:51:45 福建水院团委学生宣传中心 学院团总支

2025年暑期,水利工程学院“三下乡”实践队与清华大学博士生实践队共计40余名师生奔赴宁德柘荣,以“河小禹”专项行动为载体,聚焦福建幸福河湖建设,开展202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闽东山水间为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柘荣注入青春动能。

三下乡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更是乡村振兴的基石。”在调研过程中,实践队围绕柘荣县重要民生水利项目开展深入走访。在高水高排工程现场,队员们参观了泵站、管网及渠系建设,系统了解工程在城区排涝、防洪减灾方面的关键作用;在溪门里水库,实践队围绕“供水—灌溉—生态”多重功能进行调研。作为一座中型水库,其服务范围覆盖3.8万人口饮水与1.2万亩农田灌溉。通过生态流量泄放、分层取水等方式,水库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在鸳鸯头村,队员们重点调研了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与河长制公园。在乡镇干部带领下,大家实地查看了植被修复、护坡加固等措施,深刻体会到水土流失治理、农村水生态修复对村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三下乡5

夜幕降临,实践队在柘荣仙屿公园夜市设立“水韵科普小站”,结合专业知识开展节水宣传与互动实验。“魔法净水工坊”成为全场焦点:混凝剂逐渐让泥水澄澈透明、白醋与小苏打反应使气球升空,趣味性与知识性并存,引发市民广泛关注。孩子们围观驻足,家长们频频拍照留念。通过发放宣传手册、讲解水资源保护知识,队员们在寓教于乐中传播绿色理念,也让“节水、护水、爱水”深入人心。


三下乡4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在“中国剪纸第一村”靴岭尾村,实践队员们深入了解当地如何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产业生态。在剪纸展示馆,队员们观摩了由非遗传承人孔春霞指导学生创作的大型剪纸作品《血汗铸辉煌》。该作品历时四个多月完成,现已被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收藏,不仅展现了地方文化魅力,也体现出“传承人+学生+村民”共创的机制创新。剪纸不再只是艺术表达,更成为推动村民增收与乡村旅游融合的重要载体。传统技艺借文创落地生根,非遗文化焕发时代新彩,靴岭尾村用实践回答了“文化如何激活乡村内生动力”的时代命题。

三下乡2

红色教育,是本次“三下乡”最厚重的一课。在五浦村,队员们走进全国劳模郑帮德事迹陈列馆,了解他如何带领村民修建水电站、发展特色产业,将一个边远山村建设成远近闻名的“劳模村”。他用一生书写实干精神、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走进“柘荣现象”传习馆,一件件历史文物、一幅幅影像画面,让队员们沉浸式感受柘荣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底色。在非遗与产业融合展区,大家还了解了“工匠精神”在当地如何内化为产业动力,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在富溪村,队员们追寻革命遗址、参观红色纪念馆,调研村庄如何依托红色文化开展红色研学、旅游融合,将红色资源变为乡村经济发展的“硬核底气”。

三下乡3

本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圆满收官。队员们以脚步丈量大地,在调研中深化认知,在交流中凝聚共识,在实践中增强担当。他们见证了水利工程的民生温度,体悟了文化振兴的生命张力,汲取了红色沃土中的信仰力量。未来,水利青年将继续在“河小禹”专项行动中淬炼品格、磨炼本领,奔赴祖国需要的地方,以青春之我,挺膺担当,为实现人与水和谐共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责任编辑:姜晓芳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水利工程学院“三下乡”实践队与清华大学博士生实践队共计40余名师生奔赴宁德柘荣开展202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