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女,中共党员,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石油和化工教育教学名师、福州大学优秀共产党员,现任福州大学化工学院副院长。长期从事课程教学与科研工作,以主要完成人先后荣获全国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中国石油和化工教育优秀成果二等奖、福建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个人事迹获评福州大学第五批“党员好故事”优秀成果。
学高传道,做躬耕三尺的匠师
“课比天大,深耕三尺讲台,以忘我的状态全身心地投入讲课中,是我人生最快乐、最幸福的时刻。”谈及27年站在讲台的内生动力,李老师脸上洋溢着笑容。她长期从事化工专业核心课程:《化工原理》《化工原理实验》《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年平均课时量超500学时,年年超额完成教学工作量。
“教学相长”是她的工作理念。虽然长期从事化工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工作,但是她深知教学工作不是一层不变的,要时刻根据行业发展趋势,结合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她积极参加国际教学会议、全国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教学研讨会等,及时了解高等教育新思想、新观念,掌握教学的新方法、新手段。每年发起毕业生调研工作,归纳总结学生最新的意见建议,加以整合。参加工作以来,她累计参加各类会议和调研超100余场,调研学生2000余人,整合意见建议超3000条,以最直观的方式得到最直接的答案。
在走访企业过程中,她发现课本的内容已经远远落后于产业技术,衔接不上最新产业成果。因此,她每年主动走访中化泉州、万华化学等行业龙头企业,调研最新的产业技术和行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她开展课程设计创新,将最新产业成果搬上课堂,将企业先进设备搬至校园,创造沉浸式的教学科研环境。她先后发表、指导新教师发表10余篇教改论文,主编出版了《化工原理实验》、《化工原理实验(双语)》教材。正是不断创新课程教学,助力学院本科生升学率从2017年14.3%提升到2023年的67%,连续三年全校第一,就业率连续多年超95%,超80%实现高质量就业,个人多次获得校教学优秀一等奖、二等奖等奖项,并连续五年被学生评为“心目中的好老师”称号。
善做善成,做深化改革的经师
2020年新冠疫情伊始,面对教学新的困境,作为实验教学中心负责人、实验中心党支部书记的她,率先实行并指导年轻老师开展线上教学。但是,理论课教学好解决,实习实践课程怎么办?团队里有老师提出,“别的高校实践课都停了,我们也可以参照。”她没有选择照搬,而是开始紧锣密鼓地尝试录制实验操作的授课视频,录制了一系列化工原理实验视频。并且,她联系校外资源,购置、开发7套化工单元操作仿真项目,建立了化工原理单元操作实验、演示实验、仿真实验、模型教学等系统完善的线上课程,满足工科学生实践需求。此外,她还针对化工行业的特点,在实践环节教学中利用动画、视频、仿真模拟等多媒体和虚拟现实技术,将有一定的危险性的、学生不便动手的操控过程利用虚拟技术在模拟环境中演练、再现,并形成一系列智慧课程。针对学生动手能力差的问题,她带领化工原理实验的指导老师和实验员开发了6套自组装设备,申请并获批4项自组装实验设备的发明专利。
她十分重视学生科研实践能力的培养,连续十余年指导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科研训练以及多个学科竞赛,先后指导学生连续五次获全国大学生化工实验竞赛一等奖;获全国大学生设计竞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不仅如此,为了给同学们提供便利的实验环境,她把实验中心的党员组织起来,利用实验中心的空闲时段,带领中心实验员一起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实验,受到同学们的热烈欢迎。此外,她组织实验中心牵头,承接全国大学生化工实验竞赛中南赛区决赛、福建省和华南赛区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中国大学生过程装备实践与创新赛东南区域赛等赛事,给学生提供了高级别的科研竞赛平台,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也提升了专业、学院和学校的知名度。
蓝图绘就,做薪火传承的人师
在日常工作中,她发现社会上对化工专业的刻板印象是“跑冒滴漏、工作危险、四大天坑”,媒体往往也热衷报道化工厂的工业事故,令很多家长和考生对化工专业望而生畏。她常常思考:现代化工是科技、绿色、安全的行业,化工教育如何转变社会的固化观念,如何吸引更多的优质生源报考化工、投身化工?担任学院副院长后,她组建了学院科普宣讲和招生宣传队伍,由各课题组、科研团队、学工组选派教师和学生赴省内各地的学校和社区,通过小学科普、中学宣讲、大学实践、社区宣传的大中小思政一体化建设,弘扬“学好化工,实业报国”的化工文化。每年前往全省9地市30多所中学开展招生宣传,实验中心每年接待超500名中小学生开展研学体验。在她的积极努力下,越来越多的高中生选择学习化工,学院的招生质量逐年上升。
在她牵头组织下,学院化工专业两次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认证,并顺利获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过控专业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认证。学院“科产教”融合的卓越化工人才培养模式,获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入选福建省高校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1项,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6项,主持的产教融合案例入选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校企合作 双百计划”典型案例。
“爱岗敬业、教书育人、诲人不倦”是她的行为准则,“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是她一生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