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福州工商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风景园林、城乡规划、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广告学、数字媒体艺术七个专业的大三学子兵分三路,以华东都市文博之旅与闽地乡野探源并行的创新模式,开展了一场跨越城市肌理与乡村脉络的深度艺术考察。三条精心规划的路线,如三股交织的文化丝线,为师生们编织出立体多维的艺术认知图景,在“行走的课堂”中将专业素养的根须深植于广阔土壤。
路线一:聚焦城市艺术资源,在殿堂级展馆中对话古今
华东一线师生直抵当代艺术与历史文脉交汇的坐标——杭州与上海。从杭州博物馆的江南雅韵、国家版本馆的典籍辉光,到良渚博物院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之源,学生们在器物纹饰与空间叙事中感受设计的历史纵深。转战上海,浦东美术馆的前卫表达、世博会博物馆的全球创意碰撞、天物艺术街区的先锋实验,再到自然博物馆的生命形态美学呈现,构建起一场贯通东西、连接科技与人文的设计思维风暴。带队教师王明强调:“在顶尖文化现场沉浸式学习,学生得以直观理解大国重器级展陈设计的叙事逻辑与视觉张力,这是教室课件无法替代的养分。”
路线二:融通自然人文景观,于江南水韵中寻找灵感
另一支华东队伍则穿行于江南的诗意长卷。天物艺术街区的创意脉动与外滩的万国建筑博览形成鲜明对话;辰山植物园丰富的植物形态与龙美术馆极简工业风的碰撞,启发着生态美学与空间改造的思考。从滨江公园的城市活力空间,到苏州拙政园咫尺乾坤的造园智慧,再到本色美术馆返璞归真的东方美学,学生们在移步换景中体悟“道法自然”的设计哲学。南浔与乌镇西栅的水乡肌理,则如活的传统设计教科书,让学生亲见木雕、染织等非遗技艺如何在当代生活中焕发新生。重返杭州国家版本馆与良渚文化村,历史文本的庄重感与当代聚落的人本尺度交织,深化了对“传统如何滋养当下”这一命题的认知。
路线三:深耕本土文化根脉,在乡土实践中汲取初心
省内线的师生深入闽地腹地,将足迹烙印在永泰嵩口古镇的沧桑庄寨、月洲村理学文化遗风、以及屏南漈头、漈下等传统村落。寿宁下党村“弱鸟先飞”的脱贫奇迹与张高谦红色基地的崇高精神,为设计学子注入深沉的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带队教师李芳指出:“在古村落的测绘与速写中,学生不仅学习了夯土民居的生态智慧,更体会到设计介入乡村振兴的巨大潜力与使命——让沉睡的乡土遗产转化为村民可感、游客可触的活力空间。
三条路线虽在地域与主题上各具侧重,却共同指向福州工商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厚基础、重实践、强融合”的人才培养内核。这场跨越千里的艺术考察,是学院推动“行走的课堂”理念的生动实践。它打破了校园围墙,将广阔天地变为鲜活教材,使学生在真实的文化场域中提升审美判断力、激发创新思维、厚植家国情怀。
当师生们带着华东的视野广度与闽地的精神深度满载而归,这些浸润着历史智慧、自然灵韵与时代脉搏的考察成果,必将反哺于课堂创作与项目实践。学院将继续深化此类“大课堂”教学模式,推动产教融合、校地合作,培养出能扎根中国大地、兼具国际视野与本土情怀的新时代卓越设计人才——让每一次出发,都成为设计未来的一次有力锚定。
责任编辑:王菲菲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