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电亮疆来”实践团赴新疆喀什、塔城沙湾市两地,开展为期一周的“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该团队充分发挥新疆籍返乡大学生“知乡情、懂双语、通文化”的优势,创新活动形式,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青春力量。
调研先行,把脉需求夯实推普基础。实践团将调研普通话使用情况贯穿全过程,通过入户走访、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方式,精准调研当地群众的普通话掌握情况、使用频率及学习普通话的需求,掌握了详实的第一手资料,为后续开展精准服务提供数据支撑。在喀什,实践团调研发现,日常交流中普遍存在普通话与方言混淆使用现象。一名村委会工作人员坦言,有些老年人不会讲普通话,年轻人与长辈交流需切换“方言模式”,给普通话推广工作带来挑战。
童心筑梦,特色课堂激发语言兴趣。在喀什,实践团走进色满乡一所以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幼儿园。清晨,小朋友和大学生一起,注视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国旗下,孩子们用稚嫩却坚定的普通话朗诵着《少年中国说》,清澈的声音在校园里回荡,成为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团队精心设计了“普通话+”特色课程:通过经典歌曲教学、童话故事讲述、民族舞蹈互动等形式,让语言学习充满趣味,也在孩子们心中播下语言教育与民族团结的种子。“这种寓教于乐的推普方式,既提升孩子们的语言能力,更激发学习兴趣,为我们后续的教学带来了启发。”园长如是评价。
数字赋能,智能教学联通代际交流。在沙湾,计算机类专业学生杨嘉晖发挥专业特长,针对当地老年群体与晚辈的沟通障碍,手把手教授老年人使用小程序等软件学习普通话,搭建了代际沟通的桥梁。一名老年人表示,“这些小程序太实用了,可以帮助我和孙子更好地交流。”实践中,团队还围绕什么是普通话、为什么要说普通话等主题,把“学好说好普通话,利国利民利大家”的信念,融进中小学生课堂交流、融进街头采访。“我们不仅要教会乡亲们说普通话,更要通过数字技术让他们持续学习、不断提升。”杨嘉晖表示,“让普通话真正成为打开更广阔世界的金钥匙。”
文化浸润,历史教育筑牢民族共识。活动期间,实践团还先后参观了喀什博物馆、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展览馆等场所。通过丰富的图文资料和实物展品,将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生动的民族团结教材,在实践中深化“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的理念内涵。
据统计,此次实践累计服务群众300余人。实践团队员以“身边人讲身边事”的亲切方式,既当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传播者,又做民族团结的践行者,用真诚与耐心架起沟通的桥梁,使推普工作更接地气、更入人心,助力普通话在边疆地区落地生根。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