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响应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号召,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学生第三党支部组建“初心筑梦实践团”走进佛山顺德古鉴村,同步开展为期七天的爱心义教与历史文化深度调研。团队聚焦乡村教育需求与文化传承困境,通过多元化课程服务留守儿童百余人次,走访多处非遗基地,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通讯员 陈冬青 郝明英 郑子怡 阙一鸣 沈乐天)
【教育赋能篇】非遗与AI齐聚课堂
针对乡村儿童教育需求,特别是对优质素质教育和科技启蒙的渴望,实践团精心设计课程。在到达古鉴村的第一天,实践团成员就与当地负责人共同召开会议,探讨如何更好地开展此次的教学工作。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当地负责人开会(郝明英 供图)

图为举行开班仪式(郝明英 供图)
龙舟彩绘课堂上,孩子们为木质龙舟模型披上绚烂外衣;石湾公仔制作环节,陶泥在指尖变幻成憨态可掬的岭南形象。青年大学生将本土非遗技艺转化为趣味手工课,让传统文化在童趣创作中延续生命力。

图为小朋友们上台轮流展示并介绍自己绘制的龙舟手工作品(陈冬青 供图)

图为小朋友们带上自己的公仔捏塑作品上台展示 (陈冬青供图)
同时,为开拓乡村儿童视野,点燃科技梦想,“AI奇幻工坊”成为最受欢迎课程。孩子们用关键词生成星空画卷,通过指令编码创作互动故事,在触摸屏上协作完成“未来城市”设计。数字技术打破了知识边界,点燃乡村儿童的科学梦想。

图为小朋友绘制的想象中会生成的太空飞船 (郝明英 供图)
【文化深耕篇】行走解码顺德基因
聚焦文化传承困境,探寻活化路径,调研组首站抵达顺德农民自卫军干部学校旧址。泛黄的照片与锈迹斑斑的大刀,将成员带回风起云涌的革命年代。在陈列馆沉浸式剧场中,青年学子与历史隔空对话,感悟“为人民而斗争”的精神传承。

图为调研组成员参观顺德大革命时期展览馆 (郑子怡供图)
为破解非遗传承难题,香云纱染整技艺调研直击传承痛点。在晒莨场,成员亲历“三蒸九煮十八晒”的繁复工序;访谈室内,传承人陈施显坦言:“30℃以上暴晒天才能开工,年轻人难坚持”。

图为调研小组成员聆听香云纱手艺负责人讲解工作细节 (阙一鸣供图)
而调研小组联系香云纱企业家,争取到了线上访谈的机会,访谈中提出的“非遗+时尚”的跨界方案,为古老工艺开辟新路。

图为调研小组正在和香云纱行业人员访谈(阙一鸣 供图)
【成长收获篇】双向奔赴的青春答卷
在实践育人中深化服务成效,义教组创新“环保+美学”课堂:孩子们用皱纸巾制作永生花,将落叶拓印成自然画,把节能减排理念捏进黏土模型。结课仪式上,本地职工李女士感慨:“孩子每天追问我下次课程时间,这是最真实的认可。”

图为小朋友们在义教最后一天写给老师们的话语 (郑子怡 供图)
基于深入调研,凝聚青年智慧,实践团已形成约一万五千字调研报告,提出“非遗研学路线开发”“搭建简易数字溯源查询平台”“技术创新赋能,管控香云纱品质,提升产品产能”等建议。团队负责人表示:“我们将联动高校青春力量,策划香云纱非遗体验沙龙、研学实践,开发适配青少年的非遗互动课包,让文化传承从单向输出转向双向激活 。”
【总结】
七天深耕,双线并进。初心筑梦实践团在顺德古鉴村播撒了文化传承的种子,点燃了AI科技探索的兴趣,更收获了沉甸甸的调研成果与孩子们真挚的期盼。这场“教育赋能”与“文化深耕”的双向奔赴,不仅是一次成功的暑期实践,更是青年学子助力乡村“活态传承”的有力探索。带着孩子们的欢笑、传承人的嘱托与详实的报告,团队将继续深化成果转化,联动更多资源,让“文教融合”的星火在更广阔的乡村土地上燎原。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