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三下乡”深度融合,双向赋能实践育人

2024-04-30 23:13:33 吴利文

新时代高等教育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为增强大学生凝聚力、创造力与战斗力,实现党组织的优势互补,运输与经济管理学院党委教师二支部积极探索党建创新模式,将党建共建同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以“返家乡”“助家乡”“为家乡”的形式与基层支部共建交流,通过“党建+三下乡”深刻体验,真实感悟乡村生活的美好与瓶颈困难,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全面提升党建工作和社会实践工作的积极性、实效性、创造性。围绕支部共建、贫困帮扶、助力三农、教育振兴等丰富的实践内容与形式,强化党员理想信念的同时,也为大学生群体参与到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一种新的形式。

图片1.png

        一、支部共建,深化基层党组织交流学习

通过以往的三下乡实践调研发现,乡村基层党支部在解决现实乡村问题上有着丰富的经验,但却普遍存在党员发展流程不规范、三会一课落实不规律等问题。而对于高校党支部而言,优势则是程序规范,理论学习充分,但存在实践经验匮乏、对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运用效果不佳等问题。这就使得乡村基层党支部与高校大学生党支部之间形成了非常契合的互补效应。由运管学院教师二支部书记王龙同志带领的三下乡社会实践队,通过调研走访以及同当地支部书记的沟通交流,帮助乡村基层党支部梳理起完善的党员发展流程,协助制定年度党员“双认领”计划台账,逐步完善三会一课制度,为当地党支部建立起完备的支部学习体系。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于之前停留在理论层面的党建知识也能得以实践和运用。

图片2.png

   二、对点帮扶,聚焦乡村空巢老人与留守儿童

乡村振兴的链接是以人为本、注重民生。一方面,实践团队通过基层党建互助掌握了解当地的具体贫困情况,以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作为关键对象,将“扶志”与“扶贫”相结合,对当地贫困居民进行走访,提供必要物资以及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现实问题,同时给予相应的精神慰藉。另一方面,充分将大学生在校所学、所识、所感运用至乡村教育振兴服务之中,要有“以我之所学开拓你之边界”的乡村教育振兴信念,尤其是对于留守儿童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援助,围绕安全教育知识、疾病防控常识、传统文化知识、美育科学知识等方面为当地留守儿童提供视野上的扩展。

图片3.png

图片4.png

  三、助力三农,强化真实乡村生活认知体验

通过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回归真实生活,感悟真实生活。一方面,团队以实践地区的优势产业资源和产业链为依托发掘地方特色,结合互联网销售路径,开辟当地农户、养殖户新的销售渠道,努力促成完善的“互联网+农业”电商业态,最大限度地把当地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另一方面,师生共同参与农业生产实践过程,真实学习和体验农业生产的环节和细节,在实践和学习的过程中践行新时代劳动教育,深刻体悟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认识。

图片5.png

图片6.png

  四、护航梦想,推进乡村大学生“走出去”和“返家乡”的良性循环

“三下乡”的过程中,实践团队为青年乡村学子提供相应的志愿填报服务和职业生涯规划帮助,以基层党建共建为依托,一方面是提高高校社会实践团队指导服务专业度,让其规避基本的风险和陷阱,让乡村大学生有机会获得更为优质的教育资源。另一方面则是掌握乡村当地的基本特点和困境难点,对点培养乡村建设所需人才资源,为高校提供优质生源的同时,也为实现“返家乡”建设人才资源储备,逐步形成完备的“指导服务—对点培养—反哺贡献”的乡村人才培养良性循环机制。

图片7.png

图片8.png

   将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与党建共建相结合,有助于发挥高校思政教育第二课堂的育人作用,同时也能加强校地双方合作。运输与经济管理学院教师二支部借助“三下乡”社会活动的契机,让党员同志走出去,同优秀党支部共建交流,将日常所学的党务知识、专业知识运用至实践中,充分做好结合共学、活动共办、阵地共用、资源共享。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开阔眼界,把所学所感运用到实践之中,切实增强三下乡活动和基层党组织共建的实效性。

责任编辑:王龙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支部探索将党建引领融入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返家乡”“助家乡”“为家乡”的形式加强与社区支部交流共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