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4日至20日,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心欣向农实践队深入清桂村山林。针对当地特色农产品小甜笋的传统种植困境,团队引入高空压条、扦插、水培、组织培养等多元培育技术,开展提高育苗成功率的科学试验。
深入调研把握难点,制定多元育苗方案
清桂村是洲仔镇面积最大、最偏远的山区村,其特产小甜笋以细脆清甜闻名,却长期受困于 “扦插成活率低、种植场景受限”的核心难题。村民传统挖笋模式劳动强度大、产量不稳定,制约增收渠道。突击队经前期调研和资料查阅,精准锁定技术痛点,在科技特派员刘文博士的指导下,制定了高空压条、扦插、水培、组织培养等多元培育技术,并在清桂山林间开展了一场小甜笋的育苗试验。
林间躬耕忙,匠心压条播希望
针对小甜笋育苗难题,突击队大胆引入高空压条技术。该技术通过在健壮母竹枝条上进行环状剥皮、涂抹生根激素、包裹带有基质土的植物生长盒等步骤,诱导枝条在原位生根,形成独立新苗,具有操作直观、成苗快、遗传性状稳定的优势。
15日下午,团队成员在老师的带领下深入竹林。科技特派员刘文博士讲解并示范了高空压条的技术要点。面对竹丛密集、高空作业等挑战,队员们分工协作,有的精准选取优质枝条进行环剥处理,有的细心调配生根剂并均匀涂抹,有的熟练地覆盖植物生长盒。汗水浸透衣衫,竹叶划过脸颊,但专注与热忱始终不减。
图1 老师示范林间高空压条技术要点
指导老师在一旁不时提醒大家:“这些操作都是有农业知识依据的,环剥的宽度、基质的配比,每一个细节都影响着育苗的成功率。”队员们认真听讲,将老师的话与自己所学知识相结合,更加严谨地对待每一个步骤。经过数小时奋战,80余个承载科技智慧与助农深情的压条生长盒被成功固定于竹枝之上,形成竹林间一道独特的“科技风景线”。
图2 队员们开展高空压条技术操作
探索根系潜能,整株移植寻突破
突击队还尝试了整株移植育苗法。队员们在前期调研中发现,生长健壮的野生竹株根系发达。基于此,他们提出假设:带土整株移植或许能突破育苗瓶颈。15日下午,队员们选取健壮野生竹株,小心翼翼地挖掘并搬运至村口,在挖坑、扶苗、培土等步骤后,将带着原生土壤和根系的竹苗移栽到位,以便后期进行实验观测,评估其成活率,为优化移植技术积累数据。
图3 师生们整株移植小甜笋
竹坡插枝勤,巧手扦插育新苗
16日,突击队全力投入扦插育苗实验。队员们挥动锄头、铁镐,在竹林中清理碎石、平整土地、深翻土壤,奋力开垦出宝贵的育苗床。在刘文老师的详细讲解和示范后,队员们严格筛选健壮无病虫害的优质小甜笋枝条作为插穗源,进行剪裁和切口处理。随后,大家严格按照技术规范,在育苗床上精心扦插,精准控制深度与间距。整个过程分工明确、高效协作,搬运插穗、专注操作、记录数据,最终成功完成30余株小甜笋的扦插工作。
图4 老师示范扦插技术要点
“这次实验是我们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的一次重要尝试,希望能为提高小甜笋育苗成功率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实践队队员们表示,大家都对实验结果充满期待,将密切关注插穗的生长情况,定期进行观察和记录。
营养液里育新苗,无土栽培孕生机
无土栽培(水培)是突击队探索的第四种育苗途径。水培环境不仅可精准调控营养供给、温湿度与光照,更能有效隔绝土传病害,理论上具备显著提升育苗成功率的潜力。17日下午,在刘文老师的细致讲解下,队员们化设想为行动,开展无土栽培实验。从营养液的科学配比、竹枝的筛选与消毒处理,到关键的扦插深度控制,队员们分工协作,细心操作,最终成功将20余株精心处理过的小甜竹枝条,稳稳定植于特制的无土栽培装置中。
图5 队员们精心选取插穗源
实验室里浸新枝,组培精技播新绿
与此同时,突击队部分成员在校内实验室同步开展了小甜笋组织培养育苗实验。团队成员根据小甜笋的生长需求,配置培养基,包括大量元素、微量元素、有机物、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并调节好PH值。经过严格流程准备后,队员们在老师指导下进行无菌操作:将消毒后的外植体接种至培养基,移入培养室。根据小甜笋的合适的生长环境,控制光照,温度和湿度等条件。接下来,团队成员将定期对组培苗进行观察,记录实验数据,通过组培技术提升小甜笋的产量。
图6 开展外植体接种
未来,突击队成员也将以将把清桂小甜笋育苗研究作为毕业论文选题,持续开展分子检测、优化育苗技术等深入研究,真正把论文写在乡村大地上,为提升清桂小甜笋育苗效率与成活率,推动当地特色竹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的青春力量,充分展现“百千万工程”服务乡村产业振兴的实干精神与责任担当。
图7 突击队合影留念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