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赋能非遗传承创新
一、背景与起因
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工作不断走深走实,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将非遗内容贯穿国民教育体系,鼓励非遗进校园、进课堂。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简称“广轻大”)艺术设计学院教师第二党支部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首个非遗学院的核心力量,肩负着非遗传承与职业教育融合的使命。然而,非遗传承目前面临三大挑战:一是人才断层:传统技艺传承人老龄化严重,年轻人对非遗兴趣不足。二是创新乏力:非遗项目与当代生活脱节,缺乏市场化转化路径。三是国际传播不足:大湾区非遗资源分散,未形成国际文化品牌。在此背景下,广轻大艺术设计学院教师第二党支部结合“强国行”专项行动建设主要方面,以“党建+非遗”为核心,探索党建引领非遗传承创新的实践路径。
二、主要内容与做法
(一) 党建引领顶层设计,构建非遗教育体系
校内建设非遗学院:2023年6月广轻大成立粤港澳首个非遗学院以来,党支部对应的两个专业群作为非遗学院核心力量,整合专业资源,设置了覆盖全校的非遗课程学分制,目前全校学生必修至少1学分非遗课程,艺术设计学院学生需修读至少一门核心非遗课程。
校外合作办学发展非遗:与潮州市职业技术学校共建“非遗传承创新基地”,通过“3+2中高衔接”、“非遗大师流动工作站”等方式,培养兼具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协办2024年广东省传统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训班,覆盖全省21个地市300余名非遗学员,为广东非遗贡献重要力量。主办广轻大非遗学院首期非遗传承人群暑假培训班,在其中的非遗手拉壶训班中,师生在15天内完成118把手拉壶制作,其中56件成品获国家级工艺大师认可。

图1 协办2024年广东省传统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训班
(二) 党建联建协同创新,推动非遗产业转化
校企合作开发文创产品:党支部教师联合企业、传承人成立“非遗大师工作室”,开发广绣、广彩等非遗文创产品。2024年第二届海丝文创展在马来西亚展出百余件作品,多套作品与当地企业转化。
非遗与数字技术融合:依托非遗创新AIGC应用体验工坊,对非遗进行再创作的前沿实践,为设计类专业师生打开一扇探索非遗创新发展新路径的大门,激发了师生在非遗传承中积极拥抱科技变革的热情与灵感,提升非遗传播的渗透性性与覆盖面。
(三) 党建赋能国际传播,打造湾区文化品牌
打造湾区非遗样板:促进学校成为“全国非遗传承创新与工艺美术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常务副理事长单位,为全国非遗工作贡献广东智慧。联合大湾区多家院校联合主办2024职业教育活动周主题活动“AI拥抱非遗”,为中国职业教育面向社会、面向世界构建窗口。
国际交流平台建设:连续两年在马来西亚举办海丝文创展,展出作品融入广绣、广彩、潮绣、掐丝珐琅、手拉壶、皮雕等传统工艺,推动中国非遗走向世界。

图2 2024 中国・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海丝文创作品联展在马来西亚成功举办
(四) 党员与先锋示范,激活基层非遗活力
党员带头参与实践:2024年四名党员教师带队四支学生队伍参加非遗传承人群暑假培训班,分别进行非遗手拉壶、卢艺鹿角椅制作技艺、粤绣、广州织金彩瓷四项非遗项目开展传承学习,积极推动高等职业教育与非遗传承、创新相结合,推进非遗大师流动网络工作站建设。同时,党员老师也积极组织学生参与乡村振兴墙绘项目。例如,在佛山联和社区绘制300平方米“醒狮”主题墙绘,将非遗融入乡村治理与文化建设。
院长带头发声非遗:桂元龙院长作为广东省政协委员,在广东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二场“委员通道”发言,建议打造更多非遗创新平台,通过非遗创意大赛、开展知识产权保护与交易等形式,拓展非遗创新发展思路,形成贯通非遗全产业链的保护、传承、创新与传播。为推动非遗建设发出重要声音。

图3 桂元龙院长在广东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二场“委员通道”发言非遗主题内容
三、成效与反响
(一)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截至2025年,非遗学院课程累计覆盖2万余名学生,其中50余名学生的非遗相关作品获省级奖项,毕业生投身非遗相关产业越来越多,其中校友柯立君的品牌在非遗事业上有较大知名度和重要贡献。
(二)教研教改成果丰硕
党支部教师立项《思政引领的“工学商一体、八递进施教”非遗文创产品形态设计课堂教学案例》、《“设计国潮、提升文化自信”——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思政教学改革研究》等省级教科研项目5项。
(三)国际影响力提升
通过两届马来西亚海丝文创展和连续多年学院主办的国际论坛,广轻大非遗项目吸引多家国际媒体报道,推动“湾区非遗”成为国际文化品牌。
(四)党建示范效应突出
促进学校倡议成立全国职业院校艺术设计类院系党建联盟,并任联盟理事长单位,成为高职院校党建赋能专业建设的标杆。

图4 牵头成立全国职业院校艺术设计院系党建联盟
四、创新意义与价值
(一)模式创新:职业教育与非遗传承深度融合
开拓“专业+非遗”教育模式,打破传统技艺传承的封闭性,通过学分制、联合培养、大师工作站等机制,为非遗注入现代设计思维与市场活力。
(二)路径创新:党建引领全产业链协同发展
以党组织为核心,串联高校、企业、传承人三方资源,形成“保护—传承—创新—传播”全链条生态,解决了非遗“活化难”和“传播难”问题。
(三)价值创新:文化自信与国际传播并重
通过非遗国际化传播,不仅增强了大湾区文化凝聚力,更以非遗为载体讲好中国故事,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