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百千万工程突击队星新砺行实践团:星新承古韵,砺行传非遗

2024-09-26 08:56:14 广外团委官网 中文学院

2024年7月12日至7月18日中文学院百千万工程突击队“星新砺行”实践团到广东省梅州兴宁市新陂镇新金村开展“三下乡”实践活动,旨在通过趣味性的课堂活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大吴泥塑、高州木偶戏、通草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传承价值。通过非遗技艺互动体验、针对性访谈等方式,让学生亲身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激发他们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通过课程教学、动手实践等方式,提高学生们的非遗文化素养,推动非遗文化课程的开发,促进非遗文化课程向学校、社区、乡村推广。“星新砺行”实践团由来自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国语言文化学院的17名同学组成,由朱志刚副教授、杨韬讲师、王嘉烨思政科科员(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党支部组织委员)担任指导老师。队员们分别来自汉语言文学(师范)、汉语国际教育(师范)、汉语言文学(创意写作)、汉语言文学(涉外文化管理)专业。

图片1.png

队伍成员与孩子们、当地志愿者大合照

2024年7月12日至7月18日该队伍到结对单位广东省梅州兴宁市新陂镇新金村开展“三下乡”实践活动,旨在通过趣味性的课堂活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大吴泥塑、高州木偶戏、通草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传承价值。通过非遗技艺互动体验、针对性访谈等方式,让学生亲身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激发他们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通过课程教学、动手实践等方式,提高学生们的非遗文化素养,推动非遗文化课程的开发,促进非遗文化课程向学校、社区、乡村推广。

7月13日至7月17日,教学组精心策划并成功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通草画、大吴泥塑、木偶戏、剪纸、绘本讲解和古典美食制作等课堂,以中华文化为基础,让学生们亲身体验并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瑰宝

7月13日,从引人入胜的绘本《森林划船比赛》讲解开始,通过美术与绘本相结合的形式,让孩子们跟随主角们的脚步,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接触国学思想,进而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培养正确的价值观。通草画课堂紧接着拉开序幕。学生们手持画笔,小心翼翼地在通草纸纸上勾勒出细腻的线条,一幅幅生动有趣的通草画作在他们的巧手下逐渐成形,仿佛每一笔都蕴含着自然与艺术的和谐之美

图片2.png

图片3.png

原创绘本和通草画课程

紧接着的7月14日,大吴泥塑课堂带来了不一样的泥土魔法。在老师的生动讲解下,潮州大吴泥塑的历史缓缓呈现在学生们的眼前。同一天的木偶戏课堂则将学生们带入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世界。他们学习如何制作简易木偶,通过粘土、布料和木棍的拼凑,赋予木偶生命,演绎出一个个经典故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不仅学会了木偶的制作,更被木偶戏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所吸引。

图片4.png

图片5.png

泥塑和木偶戏课程

7月15日至16日的小鹿萌妈组带来的课程更是亮点频现《缇萦救父》的故事让孩子们深刻体会到了孝道的伟大与亲情的无价,《女中名士:谢道韫》则展示了古代女性的才情与智慧,激发了孩子们对历史人物的好奇与尊重。

而7月16日的剪纸课堂,则是一场关于纸张与剪刀的奇妙旅行。学生们在红纸上灵巧地剪出各种图案,从简单的窗花到复杂的生肖图,每一剪都蕴含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传统技艺的传承

图片8.png

图片9.png

剪纸课程

教学组以匠心独运的策划,为孩子们编织了一个五彩斑斓的知识与梦想之夏。这一周的趣味文化课堂,不仅是一次艺术的学习之旅,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让学生们在传统文化的海洋中畅游,与非遗文化握手,感受其独特的魅力与价值,使非遗得到更多的了解和更好的传承


责任编辑:杨韬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中文学院“星新砺行”实践团于7月12日至7月18日到广东省梅州兴宁市新陂镇新金村开展“三下乡”实践,文化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