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三下乡”(五)‖同心“那”韵 运河筑梦:航海工程学院实践团沿平陆运河开展“那”文化调研

2025-09-22 09:01:10 董小夏

为探千年稻作文明薪火,助擎向海图强时代新章,在平陆运河建设擎动向海图强新篇章的历史节点,航海工程学院“同心‘那’韵 运河筑梦”实践团于7月18日-20日沿世纪工程平陆运河沿线,开启了一场“那”文化溯源之旅(“那”,壮语中意为“水田”)。师生们深入运河肌理,以壮族“那”文化为密钥,解码稻作文明与世纪工程的深层链接。

一、溯源:感知世纪工程,筑牢向海图强信念

基于稻作生产的“那文化”是壮族及其先民在长期适应岭南自然环境过程中形成的以稻作为核心的物质与精神文化体系。本次“三下乡”活动,“同心‘那’韵 运河筑梦””实践团以向海图强背景下平陆运河“那”文化调研为着力点,深入了解“那”文化在平陆运河沿线地域文化的体现。通过实地参观,团队系统了解平陆运河“江海联动”的总体规划,同时还发现广西密集水系(左江、右江、邕江)如同大地血脉,滋养了壮族“依那而居”的农耕生态。“运河建设不仅优化航运,更通过科学治水为传统稻作区提供可持续保障”,队员在调研笔记中写道。

640

640-2

640-3

二、寻根:深入“那”乡,解码稻作文化基因

(1)展览馆:器物里的文明密码

在钦州市灵山县平山镇革命历史展览馆,团队详细地记录五谷陶缸、米斗、犁田农具等实物,了解“稻神祭”仪式流程与“那”地名传说。展柜中陈旧的犁田农肩与木工锤,无声传递着先民“饭稻羹鱼”的耕作智慧。

640-4

640-5

640-6

640-7

(2)村户家:文化传承的困境

在平山镇灵家村走访时,壮族老阿婆感慨:“孙辈们都说普通话,连‘那’是水田的意思都不知道了。”团队成员发现年轻一代对传统农具功能认知模糊,壮语使用场景急剧萎缩。实践团火速翻开笔记本,记录老人讲述的耕作习俗与祭祀传统。

640-8

(3)晒谷场:烈日下的丰收课

灵家村烈日下的晒谷场,实践团与村支书陈进才协力将晒透的稻谷收装入袋。师生们用胶铲聚拢稻谷,与村民配合装袋、扎口,金黄的谷粒在阳光下闪烁。“每一粒稻谷都是‘那’文化的活态传承!”队员黄同学抹着汗水说。村民黄大娘趁休息时教学生用壮语说日常短语——“收稻谷,粮满仓”,朴实的乡音萦绕晒场。

640-9

640-10

三、创生:以“桂龙出海”赋能“那”文化创新实践

为了让“那”文化的种子在下一代心中生根发芽,实践团特别策划了与村里小朋友们的互动环节。成员们首先用生动有趣的方式向孩子们介绍了“那”文化(稻作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随后,一场充满童趣的绘画创作活动热烈展开。小朋友们手握画笔,在实践团成员的引导下,将他们理解的“那”文化元素——金黄的稻田、丰收的喜悦、古老的农具、家乡的运河等——天马行空地描绘在画纸上。这些充满童真和想象力的画作,不仅让孩子们亲身体验了文化的乐趣,更成为后续文创设计的宝贵灵感源泉。基于田野调研的扎实基础,并充分汲取了小朋友绘画创作中的奇思妙想,实践团围绕“桂龙出海”(喻指平陆运河如一条腾飞的巨龙)这一核心设计理念展开了深入研讨,团队将考虑把铜鼓蛙纹、壮锦水田纹、稻穗图样等核心文化基因融入龙形设计之中。

640-11

640-12

三日征程,实践团溯运河、探“那”韵,在器物与乡音中筑牢文化自信。“让晒场的稻香汇入向海征程,以青春之力激活千年文明基因!”队长宣言铿锵,道出当代青年的文化担当。

责任编辑:温小珍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航海工程学院“同心‘那’韵 运河筑梦”实践团于7月18日-20日沿世纪工程平陆运河沿线,开启了一场“那”文化溯源之旅